1,防潮。
成都潮湿,有梅雨天,作为一个北方人,我感触不深。古代人一般是用晒书的方法来进行防潮的。有七夕晒书之俗。《太平御览》卷三一引晋王隐《晋书》:“时七月七日,高祖方曝书。”宋曾季貍《艇斋诗话》:“王平甫在三馆曝书,见韩干所画马,作《画马行》。清初著名学者朱彝尊就给自己家取名曝书亭。
现代人当然可以有更好的方法,可以用空调抽湿,屋里放成块的生石灰以吸收水分,或者干燥剂(其实跟生石灰原理一样,而且有的就是生石灰)。
我认为,可以在晒书之后,用自封袋将不常翻看的书密封起来,如果再进一步,可以用真空机给里面的空气抽了,比如万能的淘宝上有“抽气泵压缩袋套装”。半真空状态似乎还可以防虫。
2、防火。
古人对重要的文献,比如皇家史料,北京用的是金匮石室,就是用石头建的房子。明代南京在玄武湖中心岛上建库房存放黄册,就是为了防火。
现代图书馆对古籍书库的要求,一般是要安装气体灭火装置,红外报警等等。
在家里的话个人建议,备好灭火器,最好是气体灭火器。另外,尽量少软装,少木制品,少火源,电力线路、开关、插头、电器要注意安全。比如可以用铁皮办公柜代替木柜。古代可找不到玻璃门铁柜。
3、防虫。
古代有多重方法,入潢、碧纸、椒浆、椒纸、万年红(砒霜染红扉页),这是印书时候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