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少数民族建筑与服饰文化在家具上的应用

成都四合院:成都四合院属砖木结构成都四合院建筑,房架子檩、柱、梁(柁)、槛、椽以及门窗、隔崐扇等等均为木制,木制房架子周围则以砖砌墙。广西少数民族建筑与服饰文化在家具上的应用

梁柱门窗及檐口椽头都要油漆彩画,虽然没有宫廷苑囿那样金碧辉煌,但也是色彩缤纷。

墙习惯用磨砖、碎砖垒墙,所谓“成都城有三宝……烂砖头垒墙墙不倒”。

屋瓦大多用青板瓦,正反互扣,檐前装滴水,或者不铺瓦,全用青灰抹顶,称“灰棚”。

蒙古包:蒙古游牧人民族传统的住房。

古称穹庐,又称毡帐、于游牧。

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

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米左右,用条木编围砌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

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

制作不用水泥、土坯、砖瓦,原料非木即毛,可谓建筑史上的奇观,游牧民族的一大贡献。

皖南民居:皖南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宏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余幢。

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动静相宜,处处是景,步步入画。

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

西递现存明清古民居幢,祠堂幢。

代表徽派民居建筑风格的“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在此得到完好的保留。

土家吊脚楼:建筑技术美与艺术美结合的古朴典范。

主要体现在实用性、地区性、技术性三个方面。

从实用性来说,土家吊脚楼作为民族物质文化的标志,不但充分满足了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而且也满足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从地区性来说,土家吊脚楼总是以它别致、优美的形式和艺术特色点缀所在的自然环境美,不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通过互相映衬、烘托和照应,使整个土家山寨的景物向美的境界升华;从技术性来说,土家吊脚楼博采我国木构建筑井干式、穿斗式、抬梁式优点,具美观、坚固、实用于一体,整个构架,均以榫穿卯相连,无钉无栓,并且从构思、设计到每一道工序的完成,不用图纸,其形式及数百根瓜柱梁枋的大小长短和开卯作榫的部位,以及复杂的力学估计等数据,皆胸有成竹,表现出土家匠师们精湛的建筑技术和别具匠心的创作精神,实现了技术性能与审美性能的有效结合。

正因如此,土家吊脚楼在中国建筑民族形式中的地位,值得刮目相看。

皖南古村落是指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以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是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历史传统村落,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

皖南山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态相近、特色鲜明的传统建筑及其村落。

皖南古村落不仅与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结合,而且加上明清时期徽商的雄厚经济实力对家乡的支持,文化教育日益兴旺发达,那些徽商还乡后以雅、文、清高、超脱的心态构思和营建住宅,使得古村落的文化环境更为丰富,村落景观更为突出。

皖南古村落与其它村落形态最大的不同之处是,皖南古村落建设和发展在相当程度上脱离了对农业的依赖。

古村落居民的意识、生活方式及情趣方面大大超越了农民的思想意识和一般市民阶层,追求与文人、官宦阶层相一致的生活情趣,因此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皖南古村落民居在基本定式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装饰手法,建小庭院,开凿水池,安置漏窗、巧设盆景、雕梁画栋、题兰名匾额、创造优雅的生活环境,均体现了当地居民极高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

皖南古村落选址、建设遵循的是有着多年历史的周易风水理论,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尊重,注重物质和精神是双重需求,有科学的基础和很高的审美观念。

皖南古村落的建筑特色是随着明清时期徽商的兴盛而发展起来的,能够在有限的建筑空间内最大程度地体现其构思的精巧以及工艺的高超,实为别具匠心的建筑形式。

后来徽商逐渐衰败没落,而这种徽派民居的建筑特色却因依附于古民居村落而保留下来,因此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建筑价值。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

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

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

据《黑鞑事略》记载:“穹庐有二样:燕京之制,用柳木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开门,上如伞骨,顶开一窍,谓之天窗,皆以毡为衣,马上可载。

草地之制,以柳木组定成硬圈,径用毡挞定,不可卷舒,车上载行。

”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庐或毡帐逐渐被蒙古包代替。

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

普通蒙古包,顶高-尺,围墙高约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

包内四大结构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

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区分大小,通常分为个、个、个、个和个哈那。

个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见的,面积可达多平方米,远看如同一座城堡。

过去几十个如此大的蒙古包聚在一起,十分壮观。

蒙古游牧人民族传统的住房。

古称穹庐,又称毡帐…

《相思湖民族文化风情街》南宁市相思湖畔,一个以桂北少数民族特色风格建筑为载体的民族风情特色街区正慢慢崛起。

这里,修建有多情的鼓楼和被称为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议桥梁之一的风雨桥,它们与侗族大歌被誉为是侗族三宝;除了风雨桥和鼓楼,还有一大片富有民族特色和韵味的干栏式吊脚楼。

吊脚楼干栏全部悬空、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

这些传统的建筑,是贵州、广西、湖南、湖北等地独特的侗族建筑。

《杨美古镇》扬美的建筑主要是明清建筑,其中清代的占有绝大部分。

这里有一座三百年历史的清代宅院。

斑驳的大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门檐上暗淡风化的青瓦也覆上了一层岁月的哀怨,然而檐撑上漏空的精美雕饰依就显示着昔日的风华和气派,在这里我第一次真正接触到中国古代民居的风范。

扬美古镇建于宋代,当时是方圆近百公里的商品集散地,也是辛亥革命党人黄兴、梁列亚进行革命活动的根据地,有著名的魁星楼、清代一条街、明清古建筑群、梁列亚故居等景点。

扬美古镇的八大景点吸引着众多的游客,鲜为人知的烽火台等二十多处景点亦颇具观赏价值。

明朝著名的旅游家徐霞客从南宁乘船上左江,曾赞誉杨美沿江风光:“自南宁来,过右江(入左江),岸山始露石,至杨美江,石始奇……余谓阳朔山峭濒江,无此岸之石,建溪水激石,无此石奇”。

保存完整的古镇,曾吸引《石达开》、《杜鹃声声》、《三相亲》等电影摄制组到这里取景。

《龙象塔》龙象塔是在广西首府南宁的邕江江畔,远处连绵青山上的一处宝塔。

又名青山塔,是青秀山的标志。

位于青秀山之巅,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为时任吏部左侍郎的南宁籍进士肖云举所建。

取佛经“水行龙力大,陆行象力大”之意,故命名为“龙象塔”。

海拔米,高十多丈,八角九层,重檐砖结构。

原塔高挺耸立,有十余丈高,塔为八角形,九级重檐。

明代天启四年(),龙象塔被雷击塌顶端两层,一直未能修复。

直至年,邕宁县政府恐塔成为日机轰炸南宁导航目标,而被拆除,从此在青秀山凤翅岭上屹立了数百年的龙象塔彻底地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解放后,南宁政府为了恢复青秀山风景区,参照明代风格的宝塔,在原塔的基础上,重建了龙象塔。

重建后的龙象塔外形仍为八角形,九层,只是结构改为砖混结构。

塔高.米,宽米,绿色琉璃瓦,内设旋梯级直达塔顶,每层檐角下均悬挂铜铃(共只)。

站在塔顶,鸟瞰邕江两岸,抚今追昔,不胜感慨。

《韦氏祖厅》位于南宁市城北区罗文村,是一支韦氏的祖厅,建筑面积约平方米,主要由三进抬梁式砖木结构的屋子组成。

据族谱记载,该房子建于明朝万历年间,为韦氏第九代曾任云南曲靖府知府的韦学修,仿照知府官署样式所建。

曾于乾隆、道光和年重修。

现在该祖厅是韦氏后人清明节祭祖和操办红白两事的场所,礼仪仍保持古代遗风。

《宗圣源祠》位于南宁市七星路一巷号的“宗圣源祠”,原是古城村曾氏家族的宗祠,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十七年,为曾氏家族集资兴建。

该建筑保存相对完整,抬梁式砖木结构,青砖青瓦青水墙,有根直径约厘米的圆柱,柱下有精美的石柱础,壁上有花草壁画。

据记载,该祠按旧品官制中级官员家庙格式三进三开间台阶建造,俗称“三级云殿”。

傣族,在气候变化较大,平坝少山地多,依山麓而居的傣族地区,居住厚重、结实的平顶土掌房。

土掌房系土木结构,一般为两层,一楼住人,二楼堆放粮食和杂物,牲畜单独建圈。

因为气候变化较大,土墙有两层,厚达三尺,对防热保凉防寒有很大作用。

土木夯实的平面屋顶厚达五至十寸,夏夜可在平顶上纳凉,秋收时又可在顶上翻晒谷物,有效地利用了空间。

哈尼族,居住的是蘑菇房,传说们迁到一个名叫“惹罗”的地方时,看到满山遍野生长着大朵大朵的蘑菇,它们不怕风吹雨打,还能让蚂蚁和小虫在下面做窝栖息,他们就比着样子盖起了蘑菇房。

哈尼族的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成。

屋顶为四个斜坡面。

房子分层:底层关牛马堆放农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层则用泥土覆盖,既能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房屋建筑以土石为主要墙体。

要是与环境有关系的就是屋顶有平顶的“土掌房”和双斜面四斜面的茅草房。

因地形陡斜,缺少平地,平顶房较为普遍,既可防火,又便於用屋顶晒粮,空间得到充分利用。

蘑菇房经久耐用,冬暖夏凉。

彝族的房屋结构有的地区和周围汉族相同,凉山彝族居民住房多用板顶、土墙;广西和云南东部彝区有形似“干栏”的住宅。

与环境有关的是土掌房,土掌房分布在滇中及滇东南一带。

这一带土质细腻,干湿适中,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条件。

侗族多居于“干栏”楼房,我认为与当地环境无多大关系。

藏族碉房,藏族应处高寒地区,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另外一种是帐房,帐房与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区藏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性建筑形式。

因生活的流动性,帐房具有结构简单、支架容易、拆装灵活、易于搬迁等特点。

回族回族自形成之日起,即多杂居于全国各地各民族之中,居住形式也根据当地的气候、地势和习惯有关系,所以回族民居除了具有浓郁的本民族特色外,有些方面也与当地民居有相似之处。

如在内地或平坦地带的回族居住的是平房和楼房;在黄土高原上的居住的是窑洞;在云南一些地方还有竹楼等。

不太好说,你参考这个网址吧白族,无太大关系,白族住屋形式,坝区多为“长三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的茅草房,或“一正两耳”、“三方一照壁”、洱海附近的白族建筑“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厨房、畜厩俱各分开。

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草房、“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觉的地方常连在一起。

蒙古族就是蒙古包了,蒙古等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

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

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

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

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

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厘米、长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几块连接,围成圆形,锥形圆顶,与侧壁连接。

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

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

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

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人。

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

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

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

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

最后一个了,壮族,我觉着无多大关系,但是说说吧,居住在坝区和城镇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

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族,其村落房舍则多数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或草房,建筑式样一般有半干栏式和全地居式两种。

也叫木楼、吊脚楼。

壮、侗、瑶、苗、汉都有。

多为两层。

上层一般为开间或开间,住人。

下层为木楼柱脚,多用竹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柴禾、杂物。

有的还有阁楼及附属建筑。

一般干栏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

一个寨子一个群落,既雄伟又壮观。

有些村寨,家家相通,连成一体,就像一个大家庭。

居室格局,各处自有特点。

龙胜县龙脊乡壮族干栏,以神龛为中心,神龛后面,居中是家公住房(以女主人为中心),左角是家婆住房,有小门与家公房相通。

主妇房在右角。

丈夫房在厅堂右侧外。

客房在前庭左角,姑娘房在右角楼梯旁,便于她们与小伙子们交往。

这种布局的最大特点,是夫妻异室,沿袭了古俗。

干栏,内部结构略有变化,但基本格局不变。

希望有用

这些文化中所构成美的因素是中华民族的国宝。

现代设计无论怎样的发展都无法脱离传统文化对它的深刻影响,这些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传统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现代设计运动。

设计师应该继承并发展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设计民间美学自入行设计以来,就一直对“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话深有感触。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发展史,形成了一个多元一体的民族大家庭。

在这个大家庭中,五十六个民族共生共荣,共同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美的辉煌。

我们民族的美是我国独有的,但美是没有国界的,所以我们民族的美也是世界的美。

设计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不仅能充分表达出我们神秘的东方色彩,也能更好的起到国际传播及交流作用。

在当今世界上,文化能一脉相承并始终不曾中断的也只有经历了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对民间美学更情有独钟。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之下,我们都应该以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为己任,为荣耀。

而这个文化体系所蕴藏着的中国文化的传统精髓,从思想到行为上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所以,在设计中,若能融入这些让我们引以为豪的文化,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民族自豪感!现引用著名民艺家张授一先生对传统的解释,他认为:“‘传’即传布和流传,‘统’即一脉相承的系统”。

总的说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由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道德、人伦、风格、艺术、制度等,概括起来主要是表现在文化方面。

而有学者又将文化定义成:“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是人类为了以一定的方式来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

”那究竟什么是美?首先,劳动创造着美,美产生于以劳动为中心的多方面的生活实践,生产情景中。

多样的不同性质的事物,不同情形的场景经整体协调融和而产生出美,亦即快乐、融洽的美。

孔子倡导的“和”的美学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很多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都是以这个“和”字为核心的。

和五味以适口,和五色以悦目,和六律以快耳,和天地人三才以自适娱心,都是为了美的创造。

而且除美学的理论形式之外,在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大量工艺产品之中,也体现出了丰富的美学思想和颇高的艺术造诣。

从先辈能工巧匠的高度技巧之中仍然表现出了他们美的艺术构思,正如马克思所说:“他们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

”其次,与西方文化的美相比,西方文化从柏拉图开始突出的特点是“以个体为美”,强调形象性、生动性、新颖性。

而中国美学的起点是从老子美学开始的,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统一的美——“整体意识”,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都遵循同一个本质规律,因而中国古代的艺术家始终致力于“以整体为美”的创作,把人的情感赋予物的形式,借物抒情,“以形写意”,“形神兼备”。

由于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世界观与“物我同一”的审美观念,中国的艺术表现形式不重“写实”而重“传神”,注重表现整体造型的气势,而不是对客观对象事无巨细的全盘描绘,这与西方的审美是很不相同的。

中国古代审美要求“内敛”,即所谓含蓄的美,而西方审美观中张扬的是唯美主义、片断性思维。

再次,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设计思想,而设计思想反过来又会影响着民族的审美观念。

在我们中华民族看来,美不是别的什么,也不是什么神秘而不能及的,美就是使人快乐的融和体,所谓“非和弗美”。

正如庄子所说:“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因此,可以说,美出于和,也就是快乐之美。

任何人都存在着对美好事物追求的这一心理,但各个人的欣赏能力、水平不同,这毕竟是和每个人的文化修养、受教育程度、偏好度及很多其它因素有关,但美――真正的美是雅俗共赏的。

让我们再来研究一下传统民族文化价值的多重性。

首先是原创性,审美文化必须是体现一定的审美意识而又能给人以美感享受的文化,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我们就会发现诗、乐、舞等艺术和人体装饰、韵律美、和谐美,都是来自民间的,都是各族人民群众创造。

中国历代著名的诗人、画家、戏剧家、书法家等所留下的诗文理论、绘画理论、戏剧理论、书法理论、音乐理论中,也包含有丰富的美学思想,通常还是美学思想中的精品。

设计师应该充分学习这些宝贵的知识。

其次是蕴藏性,传统美学活在民间,新美学诞生在民间,因而民族民间美学这个宝库的蕴藏量特别丰富。

所以设计师从中获取的设计源泉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

艺术需要创新,艺术本身又存在延续性。

但这种创新不是一味的否定前文化,这种否定应该是肯定的否定,确切的说应该是扬弃。

古人说的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这就指导我们用优秀的民间文化去设计出优秀的作品来。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现代艺术与现代科技对现代设计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但无论怎样的发展,它都无法脱离传统文化、民间美学对它的深刻影响。

也就是说,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传统文化,不但无时不刻地影响着现代艺术运动,而且也直…

我是壮族的,这是我们壮族的风俗习惯壮族风俗习惯建筑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

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

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

无论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

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

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

?服饰壮族多用自织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种多样。

壮族女子的服装一般为一身蓝黑,裤角稍宽,头上包提花毛巾,腰间系精致的围裙;小伙子多穿对襟上衣,腰间系一条腰带。

婚俗“炮火”入洞房壮族的一种婚俗。

迎亲那天新娘要经过“炮火”的洗礼后才能进门入房。

这个婚俗,在广西田阳县玉风等壮村流行。

新娘来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冲锋”进门的准备,因为在门口、厅堂、洞房等三个地方分别由七八个男青年组成的“炮火”组,手拿着串串鞭炮等着新娘过来。

当新娘将要靠近门口时,“炮手”们点响鞭炮,形成道道“火墙”,挡住新娘的进路。

如果是胆小的新娘,这时只好退却在门外,再等第二次“冲锋”。

“炮手”们也总结胜利的经验,做好第二次的“阻击”准备。

可以说,新娘不经过两三次的“冲锋”是进不了门的。

围观的客人,里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

新娘经过苦战跃进门口,来到洞房门前,这是难通过的最后一关,因为“炮手”要放“火炮”。

这时,聪明的伴娘和迎娘左右“侦察”,乘“炮火”稀疏时夹着新娘跳到洞房里。

顿时欢声雷动,祝贺新娘“旗开得胜”。

婚宴后到掌灯时分,客人们还要观看新娘在迎娘的指引下摸黑出门“挑水”。

新娘将把水缸挑满,这是在考验新娘是否吃得了苦。

就这样,直到夜深了新娘才能入洞房。

背字在广西宜山和环江县交界的一些地方,壮族青年结婚,至今流行“背字”习俗。

“背字”是壮话译音,实际上背的不是“字”,而是一条长一丈四尺、宽一尺多的宽带,由女方母亲用自织自染或买来的深黑色(以此色为最优)土布缝制而成。

女儿出嫁那天,让男方指派“背字”人把布带“背”回新郎家,以备外甥出世作襁褓之用。

这种习俗,当地壮语称作“背字”。

“背字”的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生父生母双全;未婚的青少年男子;机灵识礼。

“背字”仪式在女方家里的正厅举行。

主持仪式的人必须是村上德高望重、当了爷爷的长者。

长者首先向“背字”人敬上两杯当地名酒,“背字”人很有礼貌地双手捧杯,恭敬地给长者回敬两杯,双方都要一饮而尽。

接着长者把准备好的带子从“背字”人的两肩绕过扎紧,继而又互相敬酒,说吉利之语。

“背字”完毕,鸣放鞭炮,欢送迎亲者平安返回。

“背字”人向长者鞠躬辞别,步出大门,打开雨伞,意为庇护“外孙”离开姥姥家。

回到男方家,家主烧香放炮,欢迎“背字”人胜利归来。

少倾便举行“卸字”仪式,同样由长辈主持,互敬酒后,长者轻轻解下布带,交给家母保管。

新郎父母还要酬谢“背字”人。

时过不久,新娘及其女伴便成群结队来到新郎家,喜日更加热闹。

新娘过河流行在广西桂北地区龙胜各族自治县内的壮族婚俗。

在桂北山区,本来只有四五十里的山路,却要涉水过五六次河,跨过三四座桥。

所以成亲时,新娘过河过桥都要请人背。

背新娘的人称为“水手”,多是未婚男青年。

过河时,鸣炮三声,喇叭齐鸣,“水手”两掌按住自己的膝盖,弓下腰,背好后才能过河或过桥。

背新娘特别讲究文明礼貌,行动上不能有半点粗野,更不能调笑。

所以背新娘的人多是品德最佳者。

过河时,“迎娘”(由未婚女青年担任)在旁边给新娘打雨伞遮荫,在宽约五六十米的河面上,迎亲队伍拉成一条线,热闹非常。

上岸后,乖巧的“迎娘”把伞放得很低,不让别人偷看蒙着面纱的新娘。

龙胜的壮族婚姻是要过“三关”闯“十门”的。

先谈恋爱,后定亲,才能成亲,谓之“三关”。

迎接、对歌、出门、穿村过寨、过河过桥、入门、唱调、回门、回家、入洞房,谓之“十门”。

“过河”只是“十门”中的第五个“门”,“十门”过了才能入洞房。

勒惹和卜基壮家妇女生勒惹(壮语,即婴儿)时,其家婆要亲自去寻找“奶妈”,以替媳妇奶孩子。

这是为了让产后的媳妇能好好休息,保养身体。

“奶妈”一般由产后五个月的妇人充任,不要报酬。

能当上“奶妈”非常光荣,有“第二妈妈”之美誉。

孩子长大后,逢上喜庆佳节,都要带上礼物到“奶妈”家拜候。

四五岁的孩子如果体弱多病,父母就要找“卜基”(壮语,即第二父亲)做孩子的靠山,确保孩子身体健康。

“卜基”非常尽“职”,“上任”后,常和孩子父母商量,请医问药,多方料理,让孩子健康成长起来。

孩子长大后,也象对待“奶妈”那样对待“卜基”,尽其孝敬之心。

踩高跷进村广西龙州县金龙地区的壮族村寨里,人们出门或进村都要踩着高跷行走。

出门到村口。

就把高跷挂在特定的钉子上,然后下地劳动或去其他地方。

进村时就从钉上拿下高跷踩着,到家门口的石阶前跳下,再将高跷挂在门边,洗净手脚,方踏梯上楼。

据说这是祖先传下的鞋,他们地处亚热带,常年多雨,道路泥泞行走不便,如带着泥脚进屋,实在不卫生,就发明了这种呈“…

展开全部阿昌族的住房一般是砖瓦、木石结构的四合院建筑。

房屋一般分为两层,人居住在正屋,屋内设有神龛、烛台、长桌和火塘,楼下圈养牲畜,厢房和楼上堆放粮食及其他生活资料。

阿昌族的村寨错落有致,与村寨四周的山光水色互相映衬,浑然一体,好似一幅恬静悠然的山水画。

保安族主要生活在积石山麓和黄河两岸,他们一般都选择山腰或沿川一带平坦而向阳的地方安家落户,多与回族、东乡族、撒拉族杂居。

保安族一般住平房泥屋,四周围以土墙,一家一院,称为“庄廓”。

庄廓一般都由堂屋、灶房、客厅、圈舍四部分组成,整个院落结构紧凑,设施齐备,整洁而宽敞,表现出他们对居室住宅极为讲究的文化特点。

保安族民居善于因地制宜,有“半边楼”、“全楼”和“四合院”之分。

“半边楼”一般为五柱三间,两头附建偏厦,或一头偏厦,或一头偏厦前伸建厢房。

大门多在屋头上层屋场偏厦间。

此种建筑多为红瑶所建。

“全楼”相对“半边楼”而称;一般建于沿河一带或半山较平坦的一层地基上。

规模及附属建筑与“半边楼”同。

花瑶、盘瑶多居“全楼”。

“四合院”在较平坦的地面上连接修建四幢“全楼”合成的房屋,中间有一小块方形空地庭院,故称“四合院”。

这种建筑仅为沿河一带红瑶富裕人家所居。

布朗族人居住的干栏竹楼为竹木结构,与傣族大致相同。

房屋样式多是上下两层,人住楼上,牲畜关在楼下。

楼下地板用龙竹剖开压成宽竹板铺垫而成;卧室与待客之处铺以篾席,进屋必须脱鞋。

楼上客厅有一方形大火塘,一家人生活在火塘旁边。

屋内所有家具几乎全是竹材做成的,一般竹楼可住年,每隔两年就要用茅草翻盖屋顶。

布朗族的居住形式因地制宜,主要分地居式和竹楼两种。

大多居住在亚热带山区,雨量充沛,湿度较大,加之受傣族影响较深,所以,住房多为干栏式建筑即高脚屋。

房屋为木结构,屋顶覆以草排。

布依族民居多为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前半部正面看是楼,后半部背面看是平方)式的石板房。

贵州的镇宁、安顺等布依族地区盛产优质石料,当地布依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石料修造出一幢幢颇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

石板房以石条或石块砌墙,墙可垒至至米高;以石板盖顶,风雨不透。

总之,除檩条、椽子是木料外,其余全是石料,甚至家用的桌、凳、灶、钵都是石头凿的。

一切都朴实无华,固若金汤。

这种房屋冬暖夏凉,防潮放火,只是采光较差。

朝鲜族民居外观都很美,屋顶坡度缓和,中间平行如舟,两头翘立如飞鹤。

组成屋顶所有的线和面,均为缓和的曲线和曲面。

屋身平矮,没有高起陡峻的感觉,特别是门窗比例窄长,使得平矮的屋身又有高起之势,而整座建筑又稳稳地坐落于低矮平实的石台基上。

洁白的墙面,再以灰色瓦片或稻草、铁皮相衬,很雅致。

无论什么材料的屋顶,出檐都很长,屋檐下产生了很深的阴影,加上廊子的凹进,使整幢建筑产生了鲜明的立体感。

根据屋顶形态的不同,朝鲜族民居大致有三种类型,即悬山式、庑殿式和歇山式。

传统朝鲜族民居的屋顶别具特色。

表现在超大的尺度,屋顶高度占整幢房屋高度的/。

墙面是除屋顶之外,最主要的构图要素。

朝鲜族民居的墙面颜色一般前面(南面)与右面(东面)均刷白灰,而后面(北面)与左面(西面)只抹上黄泥;墙面由上、下横梁及柱、门窗框这些外露的构件划分成一个个小的区域。

门窗与外露构件一起使立面产生了韵律美。

达斡尔族人的村落大多是依山傍水,风景秀丽。

他们的村落、房屋都修建得十分整齐。

他们的风俗是不管谁家建房都全屯动员、大家动手。

建房时一般都在屋外围上用红柳条编织的各种花样的篱笆,显得大方而又美观。

在居室中建有三面相连的大炕,称之为“蔓子炕”,这种炕保温性能好,是达斡尔族人民不可缺少的取暖设施。

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

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

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

傣族的竹楼具有两大优点。

一是竹楼能防蚊虫、防潮湿、防野兽。

二是建盖竹楼的材料来源方便,就地取材,比较经济。

傣族建造竹楼使用的材料主要是大青竹和少量木料。

大青竹是傣族地区的特产,而竹楼屋面覆盖的草排是以当地所生长的茅草编制而成,这种制草排的茅草来源广,又很经济。

德昂族喜欢干栏式竹楼。

德昂族居住的地方多产竹子,其中一种大龙竹直径达-寸,干粗梢长,史书上称之为“濮竹”。

长期以来,竹楼是各地德昂族共同的住宅形式。

在镇康地区是由若干小家庭同住一幢房子,房屋中间有宽敞的走道,两边为各家庭的住室,间壁而居,各有火塘。

这样的竹楼较大,有的占地多平方米,现在,这种大竹楼已为各家各户的小竹楼所代替。

东乡族居住的院落被称为“庄廓”,屋外是米多高的土墙,内有空地。

院子里多为两面房,也有三面、四面的。

房屋除了门窗及梁檩。

檩:建造房屋时用的横木。

椽外,都由泥土制成,其中最好的“上房”给老人住。

厨房是分开的,除做饭外,还要作…

广西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自己灿烂的文化艺术,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

如壮族的铜鼓、花山崖壁画早已闻名中外。

各民族的民歌在全国也享有盛名。

此外,包括织锦、刺绣、陶瓷、竹编和芒编在内的各色工艺品,具有民族特点的壮族干栏式建筑、侗族风雨桥、鼓楼等民族建筑,瑶、苗等民族的医药,以及丰富多采的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等等,都是广西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

至于壮族的三月三歌节、瑶族的达努节和盘王节、苗族的踩花山、仫佬族的走坡节、侗族的花炮节,以及别有风味的打油茶等充满着浓郁的民族风情的节日活动,更是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的游人。

广西少数民族一般穿家织的土布,上面有姑娘们亲自手绣的各种精美、复杂的图案,色泽艳丽,款式多样。

姑娘们喜戴银制饰物,耳环、项圈、手镯、银钗、银扣等,看上去光彩夺目。

人民豪爽、纯朴、热情、友善、崇尚美德,并且能歌善舞,喜欢用歌声表达自己的情感。

每逢节日或者祭祀,会举行各种盛大的活动,人们穿上最隆重的服装,唱歌、跳舞,热烈的气氛会令游人深深陶醉其中。

广西的少数民族都保持着他们纯朴的民族习俗,在饮食、服饰、居住、节日、礼俗方面都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侗族的楼和桥是广西民族风情旅游不可不看的四绝。

壮族的歌–壮族人民善于以歌来表现自己的生活和劳动,抒发思想感情,所以广西又被称为"歌的海洋"。

青年男女恋爱唱情歌,婚嫁唱哭嫁歌,丧葬唱哭丧歌,还有互相盘考比赛智力的歌,宴请宾客唱劝酒歌和节令歌,祈神求雨唱祈祷歌,教养儿童唱儿歌和童谣。

每到春秋两季,男女青年盛装打扮会集到特定的场所对歌,这种歌会形式称为"歌圩",亦称"歌节"。

瑶族的舞–广西的金秀瑶族自治县居住着一支保持了瑶族古老文化及习俗的瑶族同胞。

他们的歌舞民族色彩极为浓厚,其旋律、歌词、服装、舞姿、形象与道具均独立构成。

种舞蹈尤以长鼓舞、捉龟舞、黄泥鼓舞、盘古兵舞、八仙舞、胡碟舞等最为盛行。

每年在中国农历十月十六日、七月初七、六月初六等瑶族节日都可以看到各种瑶舞的表演。

苗族的节–苗族以节日多、场面大而出名。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每年有苗年节、芦笙节、拉鼓节、芒歌节、新禾节、斗马节等众多节日,纪念丰收、祭祀等。

节日中可以听到动听的芦笙曲和看到优美的芦笙舞表演,到苗寨旅游或作客,可以享受到拦路歌、拦路酒、拦路鼓、挂彩带、挂彩蛋、打酒印等众多苗族好客习俗的款待。

侗族的楼和桥–三江侗族自治县的风雨桥是我国闻名的木建筑,是侗族的象征。

桥身建筑不用一枚铁钉,全是榫头结合,高超的建筑技艺令人惊叹不止。

侗族的楼,包括吊脚楼、鼓楼、凉亭、寨门、水井亭等几种木结构建筑,都是独具特色的侗族建筑。

近年来,侗族的建筑艺术展,更是轰动了全中国,人们一致称赞侗族的建筑艺术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

展开全部一、语言文字、语言苗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二工作队经过实地考察,对各地苗语的构词大致相同,而语音不同的特点进行科学研究后,将苗语划分为三大方言,即:湘西方言,黔东方言,川黔滇方言(又称东部言,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和七个次方言,十八种土语。

、文字传说苗族古代曾有文字,与汉字可能同源,后来失传,这些传说如今已难以考证。

世纪初,一些苗族知识分子为发展苗族文化教育,创制了一些方言文字,如湘西石板塘创制的方块苗文、石启贵创制的速记苗文,贵州松桃龙绍华运用国际音标编制的苗文课本,等等。

一些外国传教士为了传教的需要也创制了一些苗文。

但是这些苗文因种种条件的限制,未能在苗族群众中推行。

二、宗教信仰苗族很早就有自己的宗教信仰。

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不同地区苗族的宗教信仰有所不同。

有的苗族地区由于交通闭塞,苗族信仰原始宗教;还有少数苗族地区,如威宁、石门坎和湘西沅陵等地在近代由于受外国传教士的影响,有改信天主教和基督教的。

但总的来看,多数苗族群众信仰的仍是本民族长期形成的原始宗教,它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

三、服饰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

《后汉书》中就有五溪。

五溪:今湘西及贵州、四川、湖北交界处,因此地有五条溪流而得名。

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著名诗句。

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

较有代表性的传统“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

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

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

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

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

四、姓氏苗族有两种姓氏,一种是苗姓,一种是汉姓。

苗姓是原本固有的;汉姓是后来输入的。

因为过去苗族没有文字书写自己的苗姓,只用汉字书写汉姓,以致使人误认为只有汉姓,而不知有苗姓。

在未使用“汉姓”之前,苗族内部早有自己区分血缘宗亲和族系的“苗姓”。

历代汉族文人及其他外族人,往往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只以汉族通行的汉字姓氏为准,从而产生错觉和误解。

苗族的分布地域广袤,内部方言土语和支系繁多。

各地、各方言区和各支系的苗族,都曾有自己世代相传的苗语姓氏,而且至今依然在内部流行。

扩展资料苗族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钱的炎黄传说时代。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后来由于战争等原因,逐渐进入西南山区。

苗族也是一个拥有自己语言和文字的传统民族。

苗族文化与其它民族文化一样,都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

物质文化是指衣、食、住、行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精神文化是指民歌、舞蹈、宗教信仰、手工技艺等。

苗族服饰传承与创新。

苗族服饰是识别一个民族最直观的标志,一个地区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直观上也是民族服饰的多姿多彩。

一要深挖民族服饰文化的基本元素和特色;二要与时俱进设计节日盛装、舞台装和日常普通装;三要号召各族干部群众在工作中、日常生活中穿戴民族服饰,特别是重大节日活动民族领导干部带好头、作好表率;四要形成文化产品及旅游商品,并逐步成为品牌产业。

苗族特色文化资源保护挖掘。

一是保护挖掘历史文化资源。

切实做好古籍收集入馆、开展文物普查申报工作,深挖文物遗址、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丰富旅游文化内涵。

二是保护挖掘民族民间文化资源。

传承农耕文化、纺织文化、节庆文化,积极保护民居、民风、民俗、民歌、民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苗族

展开全部哈萨克族男女都娴善骑术。

青年男子喜欢摔跤和刁羊,每逢节日和喜庆,牧民都要举行各种骑术表演和比赛;“姑娘追”是青年们最喜爱的娱乐项目。

回族回族主要从事农业,部分经商,与汉族经济文化联系密切,酷爱养花,庭院中繁花似锦,屋内栽养盆花,讲究清洁卫生。

饮食方面,肉食只限于牛、羊、驼、鸡、鸭、鹅、鱼。

禁食猪、驴、骡、狗等肉。

饮食有自己的特点,家庭饮食一般以拉条子、拌面、揪片子、蒸馍、烤饼和香豆子花卷为主,还有肉汤、羊肉泡馍、蒸肉、清汤牛肉面、凉粉等独具风格的食品,回族喜欢饮茶,主要喝砖茶、红茶、青茶和沱茶。

招待客人时,一般还在茶里加上白砂糖和红枣。

服饰方面,散居在城镇的回族穿着基本上和汉族相同。

在回族聚居区,一般中年以上的男子多戴小帽,穿白色衬衫,外套青色和棕色坎肩。

青年妇女爱穿纯朴素青的黑色大襟衫袄。

已婚妇女一般都要盘头,戴白色、青色布帽或头巾。

未婚少女一般都梳辫子,不戴头巾。

中青年妇女有佩带耳环、戒指等金银首饰的习惯。

蒙古族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

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

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

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

蒙古族喜欢吃乳酪、奶干、奶皮子、奶油等奶制品,牛羊肉和面食,饮酸奶子、奶酒,也喜欢喝茶。

农牧区的蒙古族主要吃各种粮食和蔬菜,喜喝米酒。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很有特色。

男女都喜欢穿镶边的蒙古袍子,腰扎红黄绿彩色缎带,脚穿皮靴和毡靴,头缠红蓝布。

现在除老人外,平日一般都穿制服,只有在节日或喜宴时才穿蒙古袍。

妇女不论冬夏都喜欢穿裙子或连衣裙,用各色头巾包头。

蒙古族人热情好客。

招待客人时,首先摆上奶酪、奶油,各种面制干粮和奶茶,喝完奶茶后还要敬酒。

随后端上手抓羊肉,贵客则上整羊。

主人把羊的荐骨连着尾巴放在盘子里,上面放上不带面颊的羊头,把小刀递给客人。

客人把羊头的一只耳朵割下来,再切一块肉吃下,然后把刀还给主人,主人才动手切肉,请客人动手随便吃。

为了表示对客人尊敬和热情,主人要把自己酒杯里的酒,让在座的每个人都尝一尝。

蒙古族特别尊敬长辈和教师。

无论何时,对年长的人都称“您”,进门、入座、喝茶、吃饭、敬酒等都让年长的人领先,“巴格西”历来被作为贵客迎送招待。

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族牧民住的圆形毡房称为“勃孜宇”。

夏季多住在平原河流附近,冬季则迁居向阳山谷。

定居的柯尔克孜族多住平顶方形土房,有壁龛和天窗,住宅周围种有蔬菜瓜果。

柯尔克孜族牧民的食品也很丰富。

乳制品有酥油、奶疙瘩等。

枚民们喜欢牛羊奶、马奶、酸奶、奶茶,食牛羊马等各种肉食和米面细粮。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门忌朝西开。

房屋呈方形,有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树,打扫得十分洁净。

室内砌土炕,墙上挂壁毯,开壁龛,并饰以多种花卉图案。

饮食方面,他们以面粉、大米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面粉烤制的馕。

饭菜种类很多,有抓饭。

肉粥、拉面、汤面、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烤肉等。

喜欢吃甜瓜、西瓜、葡萄、苹果、梨、杏、石榴等水果,主要吃牛、羊肉以及鸡、鸭、鱼肉;禁食猪肉、驴肉、食肉动物及凶禽猛兽;禁食一切动物的血。

维吾尔族的传统服装为,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

男子普遍喜欢穿对襟“袷袢”(长袍),内着绣有花纹的短衫。

女子喜着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戴耳环、手锡、戒指、项链等装饰品,姑娘多梳小辫,现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时装。

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

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

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

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他们的舞蹈轻巧、优美,以旋转快速和多变著称,反映了维吾尔族人乐观开朗的性格。

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有经商传统,同时传统手工业十分发达,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他们制作的地毯、刺绣、丝绸衣料、铜壶、小刀、民族乐器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哈萨克族哈萨克族大部分从事畜牧业。

在牧区,春、夏、秋三季住可以拆卸携带的圆形毡房,冬天住平顶土房。

哈萨克族饮食很丰富,他们爱吃用牛、羊、山羊奶制成的奶皮子、酥油、奶酪、奶疙瘩,爱喝马奶、骆驼奶和酸奶、奶茶等。

在牧区,牧民多食肉,夏季吃新鲜肉,冬季吃事先熏好的干羊肉,并喜欢吃马肠子。

肉煮好后,把它削成片,混以面片、洋葱、大葱、胡椒,便成为哈萨克族最爱吃的“纳仁”。

另外,哈萨克族人还吃用马油、小米、白糖混制的“杰尼提”、馕、“包尔沙克”、抓饭等食物。

锡伯族锡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围墙。

住房自成院落,庭院种植花木蔬菜。

大门多朝南开。

住室的窗户和箱柜等家具都雕图案,最常见的是牡丹和莲花。

锡伯族妇女擅长剪纸,纸糊的窗户都用剪纸装饰得十分美观。

,在饮食方面,以面、米为主食,爱食奶茶、酥油、奶油等乳制品。

忌食狗肉。

秋天习惯用圆白菜、韭菜、胡萝卜、芹菜和辣椒腌制咸菜,叫花花菜,作为冬春两季的食物。

还喜欢在农闲时打猎…

泊祎回收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发布者:泊祎回收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ishou5.net/jiaju/967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泊祎回收网泊祎回收网
上一篇 2021年6月20日
下一篇 2021年6月20日

相关推荐

  • 实木长餐桌的种类 实木长餐桌的挑选方法

    餐桌是每个家庭都会购买的,只是购买的样式比较多,一般都是长餐桌,并且选择实木餐桌非常受欢迎,实木餐桌不仅样式好结实度也非常好,在购买的时候大家最好掌握一些方法,那么实木长餐桌的种类…

    2021年5月6日
    245
  • 通化市家具公司

    通化别墅铜门的优点是铜门的铜纹纹理清晰,具有很强大的整体感和立体感,实铜门整体都是由实铜加工而成。 加工后的成品实铜门具有不变形,耐腐蚀,无拼接缝以及良好的隔热保温等特点。 铜门的…

    2021年9月1日
    229
  • 喷杀虫剂残留家具

    常用的卫生杀虫剂,一般来说对人畜是安全的,不必担心其毒性残留。 (有的卫生杀虫剂具有持效性,这是针对其对害虫的毒杀作用而言的。 )需要注意的是,应尽量避免长时间、大剂量接触,否则还…

    2021年8月19日
    286
  • 美式家具有什么特点 美式家具有哪些品牌

    现在的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在选购家具的时候,追求时尚了,但是现在的市场上及家具的种类很多,有的人们还喜欢美式家具,你们都知道美式家具都有哪些特点吗,还有哪…

    2021年5月8日
    178
  • 简单的厨房橱柜什么颜色好看 有什么材质

    厨房是每个家庭做饭的地方,厨房的装修对于爱做饭的人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都知道厨房的油烟和水汽是比较大的,所以厨房装修的时候橱柜的选择一定要抑郁清洁环保的材质。那么接下来就让泊祎…

    2021年5月16日
    223
  • 书柜的选购技巧 书柜应该是多大的尺寸

    书柜,说到我们书桌,我想大家一定是非常常见的一种家具,它的颜色有多种多样,它的品牌也是非常的多,书柜是我们读书使用的,在这里我们要想买到自己喜欢的那种,就得从它的书柜的选购技巧有哪…

    2021年5月12日
    247
电话

联系我们

1388-0022-916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1395700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日,9:30-18:30,节假日无休

微信
微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