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水污染防治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地埋式水污染防治设备。
背景技术:
我国污水处理行业突飞猛进,整体发展处于快速成长期,主要表现在污水处理能力迅速扩张、污水处理率稳步提高和污水处理量快速增长等方面。水污染防治设备,是一种能有效处理城区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等的工业设备,以避免污水及污染物直接流入水域,对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现有技术中的水污染防治设备,由于大部分为开放式结构,这种结构的水污染防治设备适用于大规模的污水处理,缺点是占地面积较大,不易移动,且容易产生异味二次污染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一)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地埋式水污染防治设备,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地埋式水污染防治设备在水污染防治时存在着大部分为开放式结构,这种结构的水污染防治设备适用于大规模的污水处理,占地面积较大,不易移动,且容易产生异味二次污染环境的技术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该一种地埋式水污染防治设备,包括土壤层,所述土壤层的底侧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地埋式设备本体,所述土壤层的顶侧外表面左端位置贯穿固定安装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的尾端置传料通道于所述地埋式设备本体的内部顶端左部位置,所述进水管的尾端外表面贯穿固定安装有过滤斗,所述过滤斗的内部中下端斜向固定安装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的顶侧外表面贯穿固定安装有传料通道,所述传料通道的内部左右水平向中央位置转动安装有传料轴,所述传料轴的外表面环绕分列螺旋固定安装有传料叶片,所述过滤斗的左侧外表面下端位置固定安装有第一支撑座,所述第一支撑座的顶侧外表面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机箱,所述第一电机箱的内部位置固定安装有第一驱动电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右端左右水平向中央位置转动安装有第一驱动轴,所述第一驱动轴的右端与所述传料轴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传料通道的右端下部位置贯穿固定连通有下料通道,所述过滤斗的底侧外表面贯穿固定安装有下液斗,所述下液斗的底侧外表面贯穿固定安装有储水池,所述储水池的底侧外表面与所述地埋式设备本体的底侧内表面相互贴合,所述储水池的右方底端位置固定安装有第一抽水泵,所述第一抽水泵的左端中央位置贯穿固定安装有l形抽水管,所述l形抽水管的左端置于所述储水池的内部底端位置,所述第一抽水泵的顶端中央位置贯穿固定安装有l形输水管,所述l形输水管的尾端置于第一处理箱的内部左端顶部位置,所述第一处理箱的顶侧内表面中央位置转动安装有第一搅拌轴,所述第一搅拌轴的外表面环绕分列固定安装有第一搅拌杆,所述第一处理箱的底侧外表面贯穿活动安装有第一收料网,所述第一收料网的底侧外表面固定安装有第一传输装置,所述第一传输装置的内部左右端位置均转动安装有第一传输轮,所述第一处理箱的右侧外表面底端中部位置贯穿固定连通有第一导水管,所述第一处理箱的顶侧外表面中央位置固定安装有第二电机箱,所述第二电机箱的内部位置固定安装有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下端上下垂直向中央位置转动安装有第二驱动轴,所述第二驱动轴的底端与所述第一搅拌轴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处理箱的右侧外表面中端位置固定安装有第二支撑座,所述第二支撑座的顶侧外表面固定安装有第一风机底座,所述第一风机底座的顶侧外表面固定安装有第一鼓风机,所述第一鼓风机的左端中部位置贯穿固定安装有第一抽风管,所述第一抽风管的左端置于所述第一处理箱的内部右端顶部位置,所述第一鼓风机的顶端中部位置贯穿固定安装有第一输风管,所述第一输风管的顶侧外表面贯穿固定连通有第一扩风斗,所述第一扩风斗的顶侧外表面贯穿固定连通有第一风囱,所述第一风囱的顶端置于所述土壤层的顶侧外表面上方位置,所述第一导水管的右端贯穿至第二处理箱的内部左端底部位置,所述第二处理箱的顶侧内表面中央位置转动安装有第二搅拌轴,所述第二搅拌轴的外表面环绕分列固定安装有第二搅拌杆,所述第二处理箱的底侧外表面贯穿活动安装有第二收料网,所述第二收料网的左端与所述第一收料网的右端贯穿固定连通,所述第二收料网的右端与所述下料通道的下端左部贯穿连通,所述第二收料网的底侧外表面固定安装有第二传输装置,所述第二传输装置的内部左右端位置均转动安装有第二传输轮,所述第二处理箱的右侧外表面底端中部位置贯穿固定连通有第二导水管,所述第二处理箱的顶侧外表面中央位置固定安装有第三电机箱,所述第三电机箱的内部位置固定安装有第三驱动电机,所述第三驱动电机的下端上下垂直向中央位置转动安装有第三驱动轴,所述第三驱动轴的底端与所述第二搅拌轴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处理箱的右侧外表面中端位置固定安装有第三支撑座,所述第三支撑座的顶侧外表面固定安装有第二风机底座,所述第二风机底座的顶侧外表面固定安装有第二鼓风机,所述第二鼓风机的左端中部位置贯穿固定安装有第二抽风管,所述第二抽风管的左端置于所述第二处理箱的内部右端顶部位置,所述第二鼓风机的顶端中部位置贯穿固定安装有第二输风管,所述第二导水管的右端贯穿至所述下料通道的内部下端位置,所述生化池的底侧外表面与所述地埋式设备本体的底侧内表面相互贴合,所述生化池的右侧外表面上端位置固定安装有第四支撑座,所述第四支撑座的顶侧外表面固定安装有第一泵机底座,所述第一泵机底座的顶侧外表面固定安装有第二抽水泵,所述第二抽水泵的左端中央位置贯穿固定安装有抽水管,所述抽水管的左端与所述第二导水管的右端固定连通,所述第二抽水泵的顶端中央位置贯穿固定连通有输水管,所述生化池的右方底部位置固定安装有第二泵机底座,所述第二泵机底座的底侧外表面与所述地埋式设备本体的底侧内表面相互贴合,所述第二泵机底座的顶侧外表面固定安装有抽料泵,所述抽料泵的左端中央位置贯穿固定安装有折形抽水管,所述折形抽水管的左端置于所述生化池的内部右端底部位置,所述抽料泵的顶端中央位置贯穿固定安装有输料管,所述输料管的顶端置于所述土壤层的内部位置,所述输料管的顶侧外表面贯穿固定安装有灌料装置,所述地埋式设备本体的内部右端底部位置固定安装有配电箱。
优选地,所述第一搅拌杆的排列在一个纵截面上呈5行2列分布,所述第一搅拌杆的尾端位置固定安装有反应球,所述反应球的内部填装有聚合氯化铝。
优选地,所述第二搅拌杆的排列在一个纵截面上呈3行2列分布,所述第二搅拌杆的尾端位置固定安装有反应架,所述反应架的尾端内部填装有煤质活性炭。
优选地,所述第二输风管的顶侧外表面贯穿固定连通有第二扩风斗,所述第二扩风斗的顶侧外表面贯穿固定连通有第二风囱,所述第二风囱的顶端置于所述土壤层的顶侧外表面上方位置。
优选地,所述下料通道的尾端置于生化池的内部右端顶部位置,所述生化池的顶侧外表面与所述第一传输装置、所述第二传输装置的底侧外表面相互贴合。
优选地,所述输水管的顶端置于所述土壤层的顶侧外表面上方位置,所述输水管的顶侧外表面贯穿固定安装有喷水斗,所述喷水斗的顶侧外表面开设有喷水孔。
优选地,所述灌料装置置于所述土壤层的内部位置,所述灌料装置的底侧外表面开设有灌料口,所述灌料口的排列在一个纵截面上呈1行10列分布。
(三)有益效果
该一种地埋式水污染防治设备,通过设置有地埋式设备本体、第一处理箱、第一搅拌轴、第一搅拌杆、反应球、第一导水管、第二电机箱、第二驱动电机、第二驱动轴、第二处理箱、第二搅拌轴、第二搅拌杆、反应架、第三电机箱、第三驱动电机和第三驱动轴共同配合作用,可以将水污染防治设备设置为闭合式结构,缩小了占地面积,且避免了产生异味二次污染环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结构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搅拌轴及其连接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搅拌轴及其连接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喷水斗及其连接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土壤层、2-地埋式设备本体、3-进水管、4-过滤斗、401-过滤网、5-传料通道、501-传料轴、502-传料叶片、503-第一支撑座、504-第一电机箱、505-第一驱动电机、506-第一驱动轴、507-下料通道、6-下液斗、7-储水池、8-第一抽水泵、801-l形抽水管、802-l形输水管、9-第一处理箱、901-第一搅拌轴、902-第一搅拌杆、903-反应球、904-第一收料网、905-第一传输装置、906-第一传输轮、907-第一导水管、10-第二电机箱、1001-第二驱动电机、1002-第二驱动轴、11-第二支撑座、1101-第一风机底座、1102-第一鼓风机、1103-第一抽风管、1104-第一输风管、1105-第一扩风斗、1106-第一风囱、12-第二处理箱、1201-第二搅拌轴、1202-第二搅拌杆、1203-反应架、1204-第二收料网、1205-第二传输装置、1206-第二传输轮、1207-第二导水管、13-第三电机箱、1301-第三驱动电机、1302-第三驱动轴、14-第三支撑座、1401-第二风机底座、1402-第二鼓风机、1403-第二抽风管、1404-第二输风管、1405-第二扩风斗、1406-第二风囱、15-生化池、16-第四支撑座、1601-第一泵机底座、1602-第二抽水泵、1603-抽水管、1604-输水管、1605-喷水斗、1606-喷水孔、17-第二泵机底座、1701-抽料泵、1702-折形抽料管、1703-输料管、1704-灌料装置、1705-灌料口、18-配电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5: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地埋式水污染防治设备,包括土壤层1,土壤层1的底侧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地埋式设备本体2,土壤层1的顶侧外表面左端位置贯穿固定安装有进水管3,进水管3的尾端置传料通道于地埋式设备本体2的内部顶端左部位置,进水管3的尾端外表面贯穿固定安装有过滤斗4,过滤斗4的内部中下端斜向固定安装有过滤网401,过滤网401的顶侧外表面贯穿固定安装有传料通道5,传料通道5的内部左右水平向中央位置转动安装有传料轴501,传料轴501的外表面环绕分列螺旋固定安装有传料叶片502,过滤斗4的左侧外表面下端位置固定安装有第一支撑座503,第一支撑座503的顶侧外表面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机箱504,第一电机箱504的内部位置固定安装有第一驱动电机505,第一驱动电机505的右端左右水平向中央位置转动安装有第一驱动轴506,第一驱动轴506的右端与传料轴501的左端固定连接,传料通道5的右端下部位置贯穿固定连通有下料通道507,过滤斗4的底侧外表面贯穿固定安装有下液斗6,下液斗6的底侧外表面贯穿固定安装有储水池7,储水池7的底侧外表面与地埋式设备本体2的底侧内表面相互贴合,储水池7的右方底端位置固定安装有第一抽水泵8,第一抽水泵8的左端中央位置贯穿固定安装有l形抽水管801,l形抽水管801的左端置于储水池7的内部底端位置,第一抽水泵8的顶端中央位置贯穿固定安装有l形输水管802,l形输水管802的尾端置于第一处理箱9的内部左端顶部位置,第一处理箱9的顶侧内表面中央位置转动安装有第一搅拌轴901,第一搅拌轴901的外表面环绕分列固定安装有第一搅拌杆902,第一处理箱9的底侧外表面贯穿活动安装有第一收料网904,第一收料网904的底侧外表面固定安装有第一传输装置905,第一传输装置905的内部左右端位置均转动安装有第一传输轮906,第一处理箱9的右侧外表面底端中部位置贯穿固定连通有第一导水管907,第一处理箱9的顶侧外表面中央位置固定安装有第二电机箱10,第二电机箱10的内部位置固定安装有第二驱动电机1001,第二驱动电机1001的下端上下垂直向中央位置转动安装有第二驱动轴1002,第二驱动轴1002的底端与第一搅拌轴901的顶端固定连接,第一处理箱9的右侧外表面中端位置固定安装有第二支撑座11,第二支撑座11的顶侧外表面固定安装有第一风机底座1101,第一风机底座1101的顶侧外表面固定安装有第一鼓风机1102,第一鼓风机1102的左端中部位置贯穿固定安装有第一抽风管1103,第一抽风管1103的左端置于第一处理箱9的内部右端顶部位置,第一鼓风机1102的顶端中部位置贯穿固定安装有第一输风管1104,第一输风管1104的顶侧外表面贯穿固定连通有第一扩风斗1105,第一扩风斗1105的顶侧外表面贯穿固定连通有第一风囱1106,第一风囱1106的顶端置于土壤层1的顶侧外表面上方位置,第一导水管907的右端贯穿至第二处理箱12的内部左端底部位置,第二处理箱12的顶侧内表面中央位置转动安装有第二搅拌轴1201,第二搅拌轴1201的外表面环绕分列固定安装有第二搅拌杆1202,第二处理箱12的底侧外表面贯穿活动安装有第二收料网1204,第二收料网1204的左端与第一收料网904的右端贯穿固定连通,第二收料网1204的右端与下料通道507的下端左部贯穿连通,第二收料网1204的底侧外表面固定安装有第二传输装置1205,第二传输装置1205的内部左右端位置均转动安装有第二传输轮1206,第二处理箱12的右侧外表面底端中部位置贯穿固定连通有第二导水管1207,第二处理箱12的顶侧外表面中央位置固定安装有第三电机箱13,第三电机箱13的内部位置固定安装有第三驱动电机1301,第三驱动电机1301的下端上下垂直向中央位置转动安装有第三驱动轴1302,第三驱动轴1302的底端与第二搅拌轴1201的顶端固定连接,第二处理箱12的右侧外表面中端位置固定安装有第三支撑座14,第三支撑座14的顶侧外表面固定安装有第二风机底座1401,第二风机底座1401的顶侧外表面固定安装有第二鼓风机1402,第二鼓风机1402的左端中部位置贯穿固定安装有第二抽风管1403,第二抽风管1403的左端置于第二处理箱12的内部右端顶部位置,第二鼓风机1402的顶端中部位置贯穿固定安装有第二输风管1404,第二导水管907的右端贯穿至下料通道507的内部下端位置,生化池15的底侧外表面与地埋式设备本体2的底侧内表面相互贴合,生化池15的右侧外表面上端位置固定安装有第四支撑座16,第四支撑座16的顶侧外表面固定安装有第一泵机底座1601,第一泵机底座1601的顶侧外表面固定安装有第二抽水泵1602,第二抽水泵1602的左端中央位置贯穿固定安装有抽水管1603,抽水管1603的左端与第二导水管1207的右端固定连通,第二抽水泵1602的顶端中央位置贯穿固定连通有输水管1604,生化池15的右方底部位置固定安装有第二泵机底座17,第二泵机底座17的底侧外表面与地埋式设备本体2的底侧内表面相互贴合,第二泵机底座17的顶侧外表面固定安装有抽料泵1701,抽料泵1701的左端中央位置贯穿固定安装有折形抽水管1702,折形抽水管1702的左端置于生化池15的内部右端底部位置,抽料泵1701的顶端中央位置贯穿固定安装有输料管1703,输料管1703的顶端置于土壤层1的内部位置,输料管1703的顶侧外表面贯穿固定安装有灌料装置1704,地埋式设备本体2的内部右端底部位置固定安装有配电箱18。
其中,第一搅拌杆902的排列在一个纵截面上呈5行2列分布,第一搅拌杆902的尾端位置固定安装有反应球903,反应球903的内部填装有聚合氯化铝,此处的聚合氯化铝可对投入的废水进行净化。
其中,第二搅拌杆1202的排列在一个纵截面上呈3行2列分布,第二搅拌杆1202的尾端位置固定安装有反应架1203,反应架1203的尾端内部填装有煤质活性炭,此处煤质活性炭可对废水进行除味。
其中,第二输风管1404的顶侧外表面贯穿固定连通有第二扩风斗1405,第二扩风斗1405的顶侧外表面贯穿固定连通有第二风囱1406,第二风囱1406的顶端置于土壤层1的顶侧外表面上方位置。
其中,下料通道507的尾端置于生化池15的内部右端顶部位置,生化池15的顶侧外表面与第一传输装置905、第二传输装置1205的底侧外表面相互贴合,从而将杂物和反应物悉数运送至生化池15内。
其中,输水管1604的顶端置于土壤层1的顶侧外表面上方位置,输水管1604的顶侧外表面贯穿固定安装有喷水斗1605,喷水斗1605的顶侧外表面开设有喷水孔1606,可对土壤层1所种植物进行浇灌。
其中,灌料装置1704置于土壤层1的内部位置,灌料装置1704的底侧外表面开设有灌料口1705,灌料口1705的排列在一个纵截面上呈1行10列分布,此处是为让生化后的肥料对上方植物进行施肥。
使用时:首先远程通过配电箱18使地埋式设备本体2内的各电性设备悉数开始运转,然后将废水经进水管3向下投入,废水流经过滤斗4,其中的大面积杂物被过滤网401所过滤收集,并被传料叶片502自左向右传输经下料通道507落入至生化池15内,其余的废水则经下液斗6落入至储水池7中,然后被第一抽水泵8自左向右、自下而上传输至第一处理箱9内,接着与反应球903内的聚合氯化铝进行反应净化,其中生成的物质被第一收料网904所收集并被第一传输装置905自左向右传输经第二收料网1204落入至生化池15内,其余的废水经第一导水管907流入至第二处理箱12内,然后被反应架1203内的煤质活性炭所吸附除味,其中第一处理箱9和第二处理箱12内的反应后的净化气体分别经第一鼓风机1102和第二鼓风机1402自下而上导出至土壤层1外,而经净化、除味后的水则经第二抽水泵1602自下而上导出至土壤层外并被喷水斗1605对土壤层1上的所种植物进行浇灌,生化池15内生化后的废料经抽料泵1701和灌料装置1704对土壤层1内的植物根部进行施肥以提供一定营养成分。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实用新型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