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粪便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农村厕改粪水无害化资源化集中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粪便无害化资源化,是指有效降低人类粪便中的生物性致病因子数量,使病原体失去传染性的处理措施。农村厕所的粪便不经无害化处理,会臭气熏天、招来苍蝇、滋生蛆虫,污染环境和水体,可能导致传染病产生,严重危害周边人群的身体健康。为解决这一问题,可采用清运工具(吸粪车)转运至粪尿专门处理站进行无害化处理,经无害化处理的粪渣是很好的有机肥料,使用有机肥料能够增加农产品的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资源化再利用,也可有效去除和杀灭粪便中的病原体,达到粪便无害化卫生要求,对环境不造成污染。
现有的粪尿专门处理站的粪水无害化处理系统一般采用多罐多泵,单罐循环,这种排布方式仅适用于小型化粪站,不便于处理大量的粪便,所需要的的设备过多,成本较高,并且给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规划带来极大不便,而当多罐连接时,如何更为方便的控制实现多罐之间的粪水循环是面临的重要难题;同时现有技术中的砖砌式水井、下管式水井易渗漏,渗漏对土壤和地下水形成污染。
因此,需研究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农村厕改粪水无害化资源化集中处理系统。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农村厕改粪水无害化资源化集中处理系统,其中,包括多个化粪罐和能实现粪液分离的化粪分离罐,每个所述化粪罐和所述化粪分离罐的一端均通过低连接管连接低井,每个所述化粪罐和所述化粪分离罐的另一端均连接高连接管,所述低井和所述高连接管之间连接有明管,所述明管的一端连接设置在所述低井内部的潜水泵。
优选的,所述化粪分离罐包括罐体a、高管a、低管a和下管;
所述罐体a倾斜向上放置,所述罐体a高的一侧侧壁上端设置有所述高管a,所述高管a连接所述高连接管,所述罐体a低的一侧侧壁下端设置有所述低管a和所述下管,所述低管a高于所述下管,所述低管a连接所述低连接管,所述高管a、低管a和下管均设置有防腐单向阀。
优选的,所述下管通过下连接管连接所述低井。
优选的,所述化粪罐包括罐体b、高管b和低管b;
所述罐体b水平放置,所述罐体b的一端侧壁上端设置有所述高管b,所述高管b连接所述高连接管,所述罐体b的另一端侧壁下端设置有所述低管b,所述低管b连接所述低连接管。
优选的,所述低井为有底的圆筒状结构,所述潜水泵设置在所述低井的底端,所述低井的底端侧壁连接下连接管,所述低井的中端连接所述低连接管。
优选的,所述明管为软管,所述明管设置在地面表面,所述明管和所述高连接管通过快速接头连接。
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该农村厕改粪水无害化资源化集中处理系统通过设置各个罐体的同端连接,再利用低井连接高连接管,从而实现仅设置一个潜水泵,能够完成单罐循环、任意两个罐体间的转移以及任意罐体内粪便的抽取等多个功能,改善了现有技术中的多罐间不便于控制的问题;同时通过设置化粪分离罐,实现单个罐体完成粪液分离功能,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繁杂的工序以及多种设备的消耗;而且本实用新型还通过将明管连接有快速接头,可以实现将低井内的粪液直接抽取至清运工具内,能够实现将本系统中的各个罐体内的粪液快速抽走再次利用;而且还通过将低井设置为有底的圆筒形结构,改善了现有技术中的砖砌、下管方式水井的易渗漏问题,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功能丰富,便于调节切换多种功能,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小,适于作为现有农村厕改粪水无害化资源化集中处理系统的替代产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农村厕改粪水无害化资源化集中处理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农村厕改粪水无害化资源化集中处理系统的化粪分离罐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农村厕改粪水无害化资源化集中处理系统的化粪罐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农村厕改粪水无害化资源化集中处理系统的低井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农村厕改粪水无害化资源化集中处理系统的实施例二示意图。
图中:1-化粪分离罐、101-高管a、102-低管a、103-下管、104-罐体a、2-化粪罐、201-高管b、202-低管b、203-罐体b、3-低连接管、4-高连接管、5-低井、6-明管、7-快速接头、8-潜水泵、9-下连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农村厕改粪水无害化资源化集中处理系统,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农村厕改粪水无害化资源化集中处理系统,其中,包括多个化粪罐2和能实现粪液分离的化粪分离罐1,每个所述化粪罐2和所述化粪分离罐1的一端均通过低连接管3连接低井5,每个所述化粪罐2和所述化粪分离罐2的另一端均连接高连接管4,所述低井5和所述高连接管4之间连接有明管6,所述明管6的一端连接设置在所述低井5内部的潜水泵8。
进一步地,所述化粪分离罐1包括罐体a104、高管a101、低管a102和下管103;
所述罐体a104倾斜向上放置,所述罐体a104高的一侧侧壁上端设置有所述高管a101,所述高管a101连接所述高连接管4,所述罐体a104低的一侧侧壁下端设置有所述低管a102和所述下管103,所述低管a102高于所述下管103,所述低管a102连接所述低连接管3,所述高管a101、低管a102和下管103均设置有防腐单向阀。
进一步地,所述下管103通过下连接管9连接所述低井5。
进一步地,所述化粪罐2包括罐体b203、高管b201和低管b202;
所述罐体b203水平放置,所述罐体b203的一端侧壁上端设置有所述高管b201,所述高管b201连接所述高连接管4,所述罐体b203的另一端侧壁下端设置有所述低管b202,所述低管b202连接所述低连接管3。
进一步地,所述低井5为有底的圆筒状结构,所述潜水泵8设置在所述低井5的底端,所述低井5的底端侧壁连接下连接管9,所述低井5的中端连接所述低连接管3。
进一步地,所述明管6为软管,所述明管6设置在地面表面,所述明管6和所述高连接管4通过快速接头7连接,快速接头7可以连接在清运工具上,便于粪水的抽取。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中化粪分离罐1和化粪罐2可以一字型排列。
本实用新型的布局,并非一定要按照一字型排列,可以根据现场地理位置,在施工和规划时进行布局修改。
实施例2
如图5所示,化粪罐2可以根据地理限制排成两排,各个化粪罐2和化粪分离罐1之间的连接与控制方式与实施例1一致。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可以包括2个化粪分离罐1,分别标注为1号罐、2号罐,还包括16个化粪罐2,分别标注为3-18号罐。
本农村厕改粪水无害化资源化集中处理系统通过以上布局,可以实现以下功能:
(1)粪液分离:打开化粪分离罐1的高管a101的阀门,系统其它阀门关闭,将清运工具运来的粪便倒入低井5内,并利用低井5内的潜水泵8将其泵入高连接管4中,粪便从高管a101流入化粪分离罐1,静置24h,在重力的作用下,固液分离,当低管a102阀门打开时,液体流走,当其它管道的阀门关闭,下管103的阀门打开,粘稠状粪便通过下连接管9流入低井5内,利用潜水泵8将粘稠状粪便吸到明管6中,明管6连接的快速接头7可连接至清运工具上,将粘稠状粪便抽入清运工具内,再运至其它处理站进行二次处理;
(2)单罐循环:以化粪罐2的18号罐为例,当打开18号罐的高管b201和低管b202,且其余各罐的阀门均关闭时,18号罐内的粪水依次通过低管b202、低连接管3进入低井5,再由低井5中的潜水泵8抽取,通过明管6进入高连接管4,再通过18号罐的高管b201流入18号罐,完成单罐循环;其余各化粪罐2和各化粪分离罐1单罐循环原理一致;单罐循环可以适用于需要往单罐中添加微生物进行发酵时,通过循环实现均匀发酵;
(3)任意两罐体间的转移:以化粪罐2的18号罐和化粪分离罐1的1号罐为例,当打开18号罐的高管b201和1号罐的低管a102,且其余个阀门均关闭时,可以将1号罐中的粪液依次通过低连接管3、低井5、明管6和高连接管4抽至18号罐,完成各罐之间的液体转移;
(4)任意罐体内发酵后的粪便的抽取:与化粪罐2的18号罐为例,当罐体内粪便完全发酵之后,需要将该罐体内发酵后的粪便抽取,将18号罐的低管b202的阀门打开,其余各罐以及18号罐的高管b201的阀门均关闭,18号罐内的粪便流入低井5中,将明管6带有快速接头7的一端连接到清运工具上,用潜水泵8将低井5中的粪水抽到清运工具中,方便粪便的再利用。
上述工作原理中,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各个罐体的同端连接,再利用低井5连接高连接管4,从而实现仅设置一个潜水泵8,能够完成单罐循环、任意两个罐体间的转移以及任意罐体内粪便的抽取等多个功能,改善了现有技术中的多罐间不便于控制的问题;同时通过设置化粪分离罐1,实现单个罐体完成粪液分离功能,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繁杂的工序以及多种设备的消耗;而且本实用新型还通过将明管6连接有快速接头7,可以实现将低井5内的粪液直接抽取至清运工具内,能够实现将本系统中的各个罐体内的粪液快速抽走再次利用;而且还通过将低井5均设置为有底的圆筒形结构,改善了现有技术中的砖砌式水井、下管式水井的易渗漏问题,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功能丰富,便于调节切换多种功能,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小,适于作为现有农村厕改粪水无害化资源化集中处理系统的替代产品。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