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再生资源 > 正文

一种新型PP棉阻垢滤芯的制作方法

一种新型PP棉阻垢滤芯的制作方法  第1张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前置阻垢器的部件,特别是一种结构改进的pp棉阻垢滤芯。

背景技术:

阻垢滤芯是前置阻垢器的核心部件,参照图1,目前市面上的阻垢滤芯主要包括上盖1’、下盖2’、阻垢材料3’(颗粒状)以及圆管状的管状pp棉4’,上盖1’上设有出水孔11’作为出水端,下盖2’封闭,管状pp棉4’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上盖1’和下盖2’,管状pp棉4’的中心形成集水管41’,上述阻垢材料3’填充于管状pp棉4’中心的集水管41’内。工作时,水流从管状pp棉4’外侧面进入内部的集水管41’内,再经过阻垢材料3’的过滤从上盖1’的出水孔11’流出。

继续参照图1,由于阻垢材料3’会在水中出现缓释效应,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集水管41’内阻垢材料3’的含量会越来越少,此时,集水管41’的上部出现“空穴”状态,即阻垢材料3’只沉积于集水管41’的下部,这就会导致从管状pp棉4’上部(“空穴”对应的位置)进入集水管41’内的水没有跟阻垢材料3’进行充分接触,直接从阻垢滤芯(前置阻垢器)外流,进而影响前置阻垢器的阻垢效果。

另外,现有的阻垢材料都是随意松散的堆叠于集水管内,阻垢材料之间的间隙较大,部分出水未跟阻垢材料接触便直接从上盖的出水端流出,这也导致出水的阻垢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pp棉阻垢滤芯,其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阻垢材料和水接触不充分的问题。

为了达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新型pp棉阻垢滤芯,包括设有出水端的上盖、封闭的下盖、管状pp棉以及阻垢材料,管状pp棉的中部形成集水管,上盖和下盖分别连接于管状pp棉的上、下两端,所述上盖的底面设有环绕出水端的管状接头,该管状接头的下端向集水管内延伸;所述下盖的顶面设有向集水管内沿伸的内套管,内套管的侧壁上开设有进水孔;所述pp棉阻垢滤芯还包括内筒,该内筒的上端敞口,它包括筒壁和安装于筒壁内侧的滑动板,筒壁的上端密封连接于管状接头,滑动板上开设有进水孔,并且滑动板可沿筒壁上、下滑动;所述筒壁的下端插入内套管内,内套管、插入内套管的部分筒壁以及滑动板共同形成容置腔,所述阻垢材料填充于上述容置腔内。

在推荐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筒壁在靠近下端口处的内侧面上开设有竖直方向延伸的导向槽,所述滑动板的外周缘设有导杆,所述导杆卡入导向槽内。

在推荐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内筒还包括弹力组件,所述弹力组件包括固定杆、支撑盘、中心轴以及弹簧,所述固定杆的两端固定于筒壁的内侧面,支撑盘固定于固定杆的中部,所述中心轴的一端固定于支撑盘,另一端形成自由端,并且中心轴向下延伸;所述弹簧成压缩状态套设于中心轴,弹簧的一端抵靠于支撑盘,另一端抵靠于滑动板。弹性组件的弹簧处于压缩状态,使得滑动板受到向下的压力,滑动板再对阻垢材料形成挤压,使得任意堆叠的阻垢材料变地更加紧实,其内的间隙减小,增强水流跟阻垢材料的接触效果,从而进一步保证出水的阻垢质量。

在推荐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管状pp棉的厚度为8mm—10mm。

在推荐的实施方式中,所述pp棉阻垢滤芯还包括管状的炭棒,所述炭棒的外侧面贴合于管状pp棉的内侧面。

在推荐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炭棒的厚度为3mm-5mm;所述管状pp棉的厚度为6mm-8mm。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由于内筒的导流作用,本实用新型的水流在进入集水管后,必须从内套管的进水孔进入容置腔,并且跟阻垢材料进行充分接触后,最终从上盖的出水端流出,从而保证出水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一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二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三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一

同时参照图2和图3,一种新型pp棉阻垢滤芯,包括上盖1、下盖2、管状pp棉3以及填充的阻垢材料4。管状pp棉3呈圆管状,本实施例中,它的厚度为9mm(通常情况下管状pp棉3的厚度介于8mm至10mm之间),管状pp棉3的中空部分形成集水管31。所述阻垢材料4填充于集水管31内,阻垢材料4通常选用颗粒状,例如常用的硅磷晶颗粒。

所述上盖1和下盖2分别连接于管状pp棉3的上、下两端。上盖1的上端口开设有多个出水孔11并形成出水端,上盖1的底面设有环绕出水端的管状接头12,管状接头12跟上盖1一体成型,并且该管状接头12的下端向集水管31内延伸。所述下盖2的顶面设有向集水管31内竖直沿伸的内套管21,内套管21的侧壁上开设有进水孔22。

继续参照图3,所述pp棉阻垢滤芯还包括内筒5(通常为塑料材质),该内筒5的上端敞口,它包括筒壁51和安装于筒壁51内侧的滑动板52,筒壁51的上端密封连接于管状接头12,本实施例中筒壁51的上端通过密封圈配合的方式可拆卸地密封连接于管状接头12,筒壁51上端连接于管状接头12的内侧面。同时参照图4,所述筒壁51在靠近下端口处的内侧面上开设有竖直方向延伸的多个导向槽511,所述滑动板52的外周缘设有多根导杆521,所述导杆521分别卡入相应的导向槽511内。从图中可以看出,滑动板52上开设有进水孔522,并且滑动板52可沿筒壁51上、下滑动。所述筒壁51的下端插入内套管21内,内套管21的内径大于或者等于筒壁51的外径,内套管21、插入内套管21的部分筒壁51以及滑动板52共同形成容置腔(图中未标出),所述阻垢材料4填充于上述容置腔内。

工作时,水流的路径如图3所示,水流首先穿过管状pp棉3后进入集水管31内,接着从内套管21的进水孔22进入容置腔内,在容置腔内跟阻垢材料充分接触后,再穿过滑动板52的进水孔522,最后从上盖1的出水孔11流出。

实施例二

参照图5,本实施例二跟上述实施例一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所述内筒5还包括弹力组件,所述弹力组件包括固定杆61、支撑盘62、中心轴63以及弹簧64,所述固定杆61的两端固定于筒壁51的内侧面,支撑盘62固定于固定杆61的中部,所述中心轴63的一端固定于支撑盘62,另一端形成自由端,并且中心轴63向下延伸;所述弹簧64成压缩状态套设于中心轴63,弹簧64的一端抵靠于支撑盘62,另一端抵靠于滑动板52。弹性组件的弹簧64处于压缩状态,使得滑动板52受到向下的压力,滑动板52再对阻垢材料形成挤压,使得任意堆叠的阻垢材料变地更加紧实,其内的间隙减小,增强水流跟阻垢材料的接触效果,从而进一步保证出水的阻垢质量。

实施例三

参照图6,本实施例三跟上述实施例二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所述pp棉阻垢滤芯还包括管状的炭棒7,炭棒7和管状pp棉3同心,并且两者的高度相同,所述炭棒7的外侧面贴合于管状pp棉3的内侧面。本实施例中,炭棒7的厚度为3mm;所述管状pp棉3的厚度为7mm。

以上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