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污水处理设备调节池。
背景技术:
:
无论是工业废水,还是城市污水和生活污水,水量水质在一日24小时内都有变化,一般认为,对大、中型城市污水处理厂而言,因其服务区域大,区域内住宅、商店、办公楼、机关等不同类型建筑物的排水变化规律不同,有互补作用,再加上污水管网对水量水质的均衡作用,所以城市污水处理厂不设调节池,调节池主要在工业废水处理站内作为均衡水量和水质的预处理构筑物而被大量应用。
现有的污水处理设备调节池,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城市污水在不同时间中产生的污水量和水质不同,导致污水处理设备调节池在对污水进行曝气时,不便于根据水量和水质对曝气设备的功率进行调节,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调节池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调节池上的格栅需要进行定期清理,而现有的调节池,不便于对格栅进行清理,为此,提出一种污水处理设备调节池。
技术实现要素:
: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污水处理设备调节池,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由如下技术方案实施:一种污水处理设备调节池,包括调节组件和主体组件,所述调节组件包括池体、曝气风机、出气管、出气孔、氧气传感器、水位传感器、显示屏、壳体、第一减速电机、螺纹杆、第一板体、第一通槽、滑块、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池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上表面安装有曝气风机,所述曝气风机的出气口连通有出气管,所述出气管的外侧壁均匀开设有出气孔,所述池体的内侧壁安装有氧气传感器,所述池体的内侧壁安装有水位传感器,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上表面安装有显示屏,所述氧气传感器和所述水位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均通过导线与所述显示屏的信号输入端信号连接;
所述池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壳体,所述壳体的一侧安装有第一减速电机,所述第一减速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一端贯穿所述壳体,所述螺纹杆的外侧壁螺纹连接有第一板体,所述壳体的前表面和后表面均开设有第一通槽,所述第一通槽的内侧壁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第一板体的一侧对称焊接有两个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一侧与所述滑块焊接,所述壳体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格栅。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主体组件包括第二板体、第二减速电机、转轴、搅拌叶、轴承、第二通槽、防护网、l形板、通孔、进水管、出水管和电磁阀;所述池体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的上表面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出气管的一端贯穿所述第二板体。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二板体的上表面安装有第二减速电机,所述第二减速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一端贯穿所述第二板体,所述转轴的外侧壁均匀焊接有搅拌叶,所述转轴的底部通过轴承与所述池体的内部底壁转动连接。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二板体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二通槽,所述第二通槽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防护网。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壳体的上表面焊接有l形板,所述l形板的上表面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进水管。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池体的一侧连通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的外侧壁安装有电磁阀。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实用新型通过氧气传感器和水位传感器对污水的水量和水质进行检测,便于根据水量和水质对曝气风机的功率进行调结,避免对资源造成浪费,对资源有效利用,同时通过第一减速电机带动第一板体进行移动,便于对格栅上的杂质进行清理,利于污水的处理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板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l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调节组件;11、池体;12、曝气风机;13、出气管;14、出气孔;15、氧气传感器;16、水位传感器;17、显示屏;18、壳体;19、第一减速电机;191、螺纹杆;192、第一板体;193、第一通槽;194、滑块;195、第一固定板;196、第二固定板;197、格栅;20、主体组件;21、第二板体;22、第二减速电机;23、转轴;24、搅拌叶;25、轴承;26、第二通槽;27、防护网;28、l形板;29、通孔;291、进水管;292、出水管;293、电磁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污水处理设备调节池,包括调节组件10和主体组件20,调节组件10包括池体11、曝气风机12、出气管13、出气孔14、氧气传感器15、水位传感器16、显示屏17、壳体18、第一减速电机19、螺纹杆191、第一板体192、第一通槽193、滑块194、第一固定板195和第二固定板196;池体1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板196,第二固定板196的上表面安装有曝气风机12,曝气风机12的出气口连通有出气管13,出气管13的外侧壁均匀开设有出气孔14,池体11的内侧壁安装有氧气传感器15,池体11的内侧壁安装有水位传感器16,第二固定板196的上表面安装有显示屏17,氧气传感器15和水位传感器16的信号输出端均通过导线与显示屏17的信号输入端信号连接;
池体1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壳体18,壳体18的一侧安装有第一减速电机19,第一减速电机19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杆191,螺纹杆191的一端贯穿壳体18,螺纹杆191的外侧壁螺纹连接有第一板体192,壳体18的前表面和后表面均开设有第一通槽193,第一通槽193的内侧壁滑动连接有滑块194,第一板体192的一侧对称焊接有两个第一固定板195,第一固定板195的一侧与滑块194焊接,壳体18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格栅197。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主体组件20包括第二板体21、第二减速电机22、转轴23、搅拌叶24、轴承25、第二通槽26、防护网27、l形板28、通孔29、进水管291、出水管292和电磁阀293;池体1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二板体21,第二板体21的上表面与壳体18固定连接,出气管13的一端贯穿第二板体21;通过第二板体21的设置,对壳体18进行支撑,提高壳体18的稳固性。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第二板体21的上表面安装有第二减速电机22,第二减速电机22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转轴23,转轴23的一端贯穿第二板体21,转轴23的外侧壁均匀焊接有搅拌叶24,转轴23的底部通过轴承25与池体11的内部底壁转动连接;通过第二减速电机22的设置,配合转轴23带动搅拌叶24转动,对污水进行搅拌,提高本实用新型对污水的曝气处理效果。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第二板体21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二通槽26,第二通槽26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防护网27;通过第二通槽26的设置,便于向池体11中加入药物,通过防护网27的设置,防止工作人员落入第二通槽26中。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壳体18的上表面焊接有l形板28,l形板28的上表面开设有通孔29,通孔29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进水管291;通过l形板28的设置,对进水管291的位置进行固定。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池体11的一侧连通有出水管292,出水管292的外侧壁安装有电磁阀293;通过出水管292的设置,打开电磁阀293,便于将处理后的污水排出。
本实施例中:氧气传感器15的具体型号为jxbs-3001。
本实施例中:水位传感器16的具体型号为xkc-y23-v。
本实施例中:曝气风机12的具体型号为rb-71d-3。
本实施例中:显示屏17的具体型号为enhdg128064-34。
本实施例中:第一减速电机19和第二减速电机22的具体型号均为d6bld300-24。
本实施例中:电磁阀293的具体型号为2w-250-25。
工作原理或者结构原理:使用时,将进水管291与污水排放管连接,向池体11中加入污水,同时污水通过格栅197对污水中的杂质起到过滤的效果,第二固定板196的上表面安装有用于控制氧气传感器15、水位传感器16、曝气风机12、显示屏17、电磁阀293、第一减速电机19和第二减速电机22启动与关闭的开关组,开关组与外界市电连接,为氧气传感器15、水位传感器16、曝气风机12、显示屏17、电磁阀293、第一减速电机19和第二减速电机22供电,通过开关组启动氧气传感器15、水位传感器16和显示屏17,氧气传感器15对污水中的氧气含量进行检测,水位传感器16对污水的水位进行检测,检测的数据传输至显示屏17上进行显示,然后根据检测数据,通过开关组启动曝气风机12,曝气风机12将产生的气体通过出气管13上的出气孔14排出对污水进行曝气,同时通过开关组启动第二减速电机22,第二减速电机22配合转轴23带动搅拌叶24转动,使得对污水进行搅拌,提高本实用新型对污水的曝气处理效果,污水处理后通过开关组打开电磁阀293,使得污水从出水管292排出,在需要对格栅197上的杂质进行清理时,通过开关组启动第一减速电机19,第一减速电机19带动螺纹杆191在第一板体192中转动,第一板体192与第一固定板195固定连接,且第一固定板195与滑块194固定连接,滑块194在第一通槽193中滑动,使得第一板体192只进行位置移动不进行转动,第一板体192对格栅197上的杂质进行推动清理。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