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再生资源 > 正文

一种用于土壤地下水修复的可控渗透系统及渗透机构的制作方法

一种用于土壤地下水修复的可控渗透系统及渗透机构的制作方法  第1张

本发明涉及土壤地下水修复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土壤地下水修复的可控渗透系统及渗透机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地下水修复中,采用的是对污染区域围堵,并使用土壤修复剂实施对土壤的修复处理,治理效果一般,无法有效的对多种地理区域的污染区域实现有效治理,降低了治理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土壤地下水修复的分层可控渗透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土壤地下水修复的可控渗透系统,包括:至少两个的连续性间断分布的墙体,液体于墙体处不可渗透;至少一个的渗透机构,所述渗透机构安装在相邻两个墙体之间,该渗透机构用于控制液体的流通以驱使液体于渗透机构处允许渗透或不允许渗透;其中,于所述渗透机构中容置有修复剂,在允许液体渗透时,液体通过该渗透机构的修复剂修复后从墙体的一侧渗透至墙体的另一侧。

所述渗透机构具有允许液体渗透的第一调节状态以及不允许液体渗透的第二调节状态。

所述渗透机构包括有用于容置修复剂的渗透机构壳体,所述渗透机构壳体的两侧分别开设有用于控制液体流通的液孔;其中,在第一调节状态时,液体通过液孔渗透至修复剂中并从墙体的一侧渗透至墙体的另一侧;在第二调节状态时,所述液孔闭合或将该渗透机构壳体调节至预设位置以驱使液体无法通过液孔渗透至修复剂内。

所述渗透机构还包括有安装在渗透机构壳体顶部的转动机构,该转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渗透机构壳体转动并调节液孔所在位置以驱使渗透机构处于第一调节状态或第二调节状态。

所述渗透机构壳体设置为圆柱体结构,并由上至下逐层设有至少两个,上、下相邻两层所述的渗透机构壳体拆卸式连接。

所述渗透机构内还设置有调节件,该调节件沿着容置修复剂的空间高度由上之下逐层布置有至少两个,所述调节件用于控制渗透机构中的液体从墙体的一侧渗透至墙体的另一侧或将液体滞留于渗透机构中。

所述调节件设置为圆柱体空心结构,于调节件的两侧壁上分别开设有用于控制液体流通的渗液通道,多层所述的调节件均在其所在层级空间具有独立可控制的并允许液体通过渗液通道渗透的第三调节状态以及不允许液体渗透的第四调节状态。

具有沿渗透机构高度逐层排列的多个修复剂装置,所述修复剂装置由可供液体渗透的渗透网呈环形结构布置,于渗透网内形成有用于填充所述修复剂的容置空间;于修复剂装置的两侧形成有将修复剂分割成两个独立对称区域的隔挡部,两个所述的隔挡部均可阻挡液体的流通,两个所述区域的修复剂分别是位于液体流入一侧的第一修复剂区域以及液体流出一侧的第二修复剂区域;于修复剂装置的环形结构中心部形成有供液体流动或滞留的透液中心孔一,所述调节件穿设于所述透液中心孔一内;其中,在第三调节状态时,液体可通过渗液通道从第一修复剂区域渗透至第二修复剂区域;在第四调节状态时,调节件转动调节至预设角度以使所在层级的调节件和与之层级对应的高度区域内修复剂装置的隔挡部形成不透水结构并驱使液体无法从第一修复剂区域渗透至第二修复剂区域中。

所述渗透机构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检测液体参数的水质检测器。

还包括有一种用于土壤地下水修复的可控渗透机构,该渗透机构为上述所述的渗透机构。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控渗透系统以及渗透机构,将污染区域围堵后再通过地下水自身的流动性推动其流动至渗透机构处实施修复治理,同时渗透机构可实现渗透与不可渗透的两种调节状态,有效的提高了该系统的人为可控性,提升了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渗透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渗透机构和墙体构成的环形包围圈的系统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渗透机构和墙体所构成的局部系统机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修复剂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由多个修复剂装置上下层级分布构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修复剂装置的俯视图;

图7为本发明中渗透机构的层级分布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调节件安装于渗透机构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中液体的渗透和不可渗透状态下时调节件和修复剂装置的相对位置关系的状态变化图;

图10为本发明中渗透机构壳体和调节件的结构原理图;

图11为本发明中层级分布的调节件的调节转动变化图;

图12为本发明调节件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调节件的侧剖图;

图14为本发明调节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渗透机构、101上层渗透机构、102中层渗透机构、103下层渗透机构、11渗透机构壳体、111壳体液孔一、112齿口、113齿形一、114壳体液孔二、2修复剂装置、201间隔层、202支撑杆、21渗透网、211孔洞、22隔挡部、23透液中心孔一、231透液中心孔柱一、24第一修复剂区域、25第二修复剂区域、3转动机构、31齿形二、4水质检测器、41第一水质检测器、42第二水质检测器、43第三水质检测器、5调节件、501上层调节件、5011第一渗透部、5012第一通孔、502中层调节件、5021第二连接部、5022第二渗透部、5023第二通孔、5024第一液体通道、5025第二液体通道、503底层调节件、5031第三连接部、5032第三渗透部、5033第三液体通道、5034第四液体通道、5035第五液体通道、5036第六液体通道、51渗液通道一、511调节件上层液孔一、512调节件中层液孔一、513调节件底层液孔一、52透液中心孔二、53渗液通道二、531调节件上层液孔二、532调节件中层液孔二、533调节件底层液孔二、54调节件壳体、55转动组件、551第一把手、552第二把手、553第三把手、6墙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土壤地下水修复的可控渗透系统,可以对地下水的渗透做到可控、可调,提高了地下水修复的效果。本发明还提出了其相关的渗透机构,以下将分别进行说明。

实施例一: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土壤地下水修复的可控渗透系统,请参考图1-3,包括:

至少两个的连续性间断分布的墙体6,液体于墙体6处不可渗透;

这里所述的墙体6一般可理解为液体不可渗透的实心或空心筑件。其主要目的在于将地下污染物土壤区域与外侧未被污染的土壤区域进行物理隔离,这里不限定墙体6采用的具体材料,可以是金属铸件也可以是硬质合成材料等,需要注意的是,这里采用的墙体6可以根据现场污染物区域的分布进行结构调整,例如,相邻两个墙体6无需采用相同尺寸规格,可以依据地形特点适应性的作出结构或尺寸的调整,也可以采用预制构件组合成型,或,墙体6可以采用连续性的弯曲构型,以适用于对污染区域的包围。一般来说,墙体6的构建视地形以及地下污染土壤的区域范围而定,即,由墙体6连续性分布可以是如图2所示中的环形包围分布,也可以是图3中所示的开放式分布,此处不做具体限定。另外,对于墙体6筑建的深度和高度需要理解的是,一般来说,墙体6的筑建深度位于地下污染水源可渗透的最低处,于实作中可以根据实地探测结果而定,同时,墙体6筑建的高度所在位置一般位于地面以上,以防止污染区域和未污染区域有污染物的交互。

至少一个的渗透机构1,所述渗透机构1安装在相邻两个墙体6之间,该渗透机构1用于控制液体的流通以驱使液体于渗透机构1处允许渗透或不允许渗透;

渗透机构1可以理解为在连续性的墙体6筑建后,液体能流通的唯一通道,且渗透机构1可以采用控制结构实现该液体的流通与否,该控制结构于渗透机构1内部以实现,下文将详细阐述;需要理解的是,这里所述的液体一般是指被污染的地下水源,且被污染的地下水源在不同深度的污染程度也会存在一定差异,渗透机构1的所安装的深度与墙体6接近或等同,这样便可保证位于墙体6一侧受到污染的土壤内的水源均可通过该种渗透机构1实施净化处理。为了使得被污染的水源仅能通过渗透机构1处理后渗透至未被污染区域的土壤,这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采用的渗透机构1和墙体6的连接处为密封结构,一般来说,可采用密封圈等结构实现,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其中,于所述渗透机构1中容置有修复剂,在允许液体渗透时,液体通过该渗透机构1的修复剂修复后从墙体6的一侧渗透至墙体6的另一侧,这里,即可理解为,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渗透机构1将被污染的液体通过修复剂的过滤、ph调节、氧化剂氧化等方式实施,此处不对采用的修复剂作出具体限定;

需要重点说明的在于,本实施例中采用的可控渗透结构可以但不限于的包含有两种实施结构,如图2所示,一种是将受污染区域环形包覆其中;如图3所示,另一种是形成单一连续的墙体结构,并将受污染区域阻隔于墙体的一侧。于本实施例中所描述的两种渗透系统的排布方式,其原理主要基于如下:

地下水具有流动性,一般可以理解为,地下水是不断流动的,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渗透系统是在地下水具有流动性的基础上将受到污染区域内的地下水通过流动性冲刷,使其通过渗透机构1实施修复并排出至未受污染区域,所采用的环形包覆系统结构,可以适用于在一片较大区域范围内的一点或多点探明到受污染区域,并将其通过该种环形包覆的系统结构包覆,在地下水的流动性作用下,受污染区域内的土壤会持续不断的在流动水的作用下将受污染的水源经过渗透机构1渗透过滤并净化处理,同时,该种环形包覆的系统结构不受地下水流动的方向所限制,即只要存在流动性,便可推动于该系统结构内的受污染水源的流动并渗透过滤,由于未受污染的水源不断的从一侧或多侧进入该系统结构内,长此实施下便可有效的将该系统结构内的污染土壤实施渗透净化,达到治理的效果;所采用的第二种单一的连续性墙体结构一般适用于地下水的流动性单一的区域,且该区域的宽度方向受限,所采用的连续性墙体便沿着该区域的宽度方向布置,以阻隔墙体结构两侧的土壤,同理于环形包覆系统结构,该种单一的连续性墙体在地下水的流动性作用下可将位于上游一侧受污染的土壤通过渗透机构1实施渗透净化并排至下游的未受污染的土壤区域。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受污染的土壤中液体的浓度是高于未受污染土壤中的液体浓度,根据渗透压的压差,应该是未受污染的液体流至受到污染的液体中,但本实施例设置的巧妙在于,由于地下水具有流动性,在流动性的基础上,渗透压产生的效果可以忽略不记,因此保证了受到污染的土壤内的地下水可以向未受到污染的土壤地下水中流动。

为了便于理解上述实施例,下面将以上述实施例的一个具体应用场景为例进行说明:

现有一片区域范围内探明地下水受到污染,根据探明结果,将该区域实施封闭,实施封闭中,首先按照受污染区域划定修复的区域,并划线,然后沿着该划线边界向地下延伸修筑墙体6,墙体6的长度可视实际污染区域中探明的地下水污染程度而定,一般来说,受污染越严重,所需的渗透机构1便越多,与之对应的墙体6长度便越短(即相对采用的墙体6数量越多),墙体6修筑过程中将渗透机构1安装在两个相邻墙体6之间,最后,当筑建好环形包覆的系统后,在地下水的流动作用下,便可通过渗透机构1将受污染的地下水实施净化处理。

所述渗透机构具有允许液体渗透的第一调节状态以及不允许液体渗透的第二调节状态。

实施例二:

为了提高采用的渗透机构1的使用效率,使得该种渗透机构1做到人为的可控、可调,因此,渗透机构1于实作中具有两种调节的状态,需要指出的是,当处于第一调节状态时,液体可以通过渗透机构流通,当处于第二调节状态时,液体便无法通过渗透机构1流通。在第一调节状态下时,该种渗透系统可实现受污染水源的净化处理,在第二调节状态下时,该种渗透系统处于关闭或半关闭状态,此时可实现对渗透机构1中的修复剂实施更换或采集位于渗透机构1内部的地下水样本等操作,其应用的种类也有其它很多,例如对渗透机构1的维护、更换等,此处不做具体限定。需要说明的是,一般来说,当采用环形包覆的系统结构时,其所采用的渗透机构1为多个,此时处于第二状态下的渗透机构1可以是全部,也可以是部分的,举例来说,当一个环形包覆的系统结构中采用了10个渗透机构1时,此时将其中1个调整为第二调节状态,便可仅对该渗透机构1实施更换修复剂、维修、取样等操作,其余的渗透机构1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当对环形包覆的系统结构中的全部渗透机构1均调整为第二调节状态时,此时的环形包覆的系统结构便暂停了土壤修复作业。

本实施例中,渗透机构1处于的第一调节状态和第二调节状态可以是多样的,一般来说可以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应用等,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实施例三:

请参见图1和图4-7,上面的实施例详细描述了该种可控渗透系统是如何工作的,下面的实施例将进一步描述其中的渗透机构1如何将其调节至第一调节状态、第二调节状态以及其具有的具体结构;

所述渗透机构1包括有用于容置修复剂的渗透机构壳体11,所述渗透机构壳体11的两侧分别开设有用于控制液体流通的液孔;

这里采用的渗透机构壳体11为圆柱体中空的壳体构件,一般来说,为了降低企业的资金投入成本,采用的渗透机构壳体11的材料可以选用特种工程塑料,但不限于此;在位于渗透机构壳体11的两侧弧形面上沿其高度方向均开设有可供液体流通的液孔,一般来说,由于地下水在不同的深度所受到的污染程度会有差别,因此,需要对渗透机构1所在高度的各个层级进行污水的处理,因此,所开设的液孔布满该渗透机构壳体11的整个高度位置。这里为了方便说明液孔中液体在修复渗透过程中的方向关系,我们将位于渗透壳体11两侧开设的液孔分别定义为壳体液孔一111和壳体液孔二114,当位于污染土壤区域内的地下水经过渗透机构1向未受污染土壤区域内的地下水流通时,此时的液体流动方向便是从壳体液孔二114进入渗透机构1内,并从壳体液孔一111排出至未受污染土壤区域内的地下水;同理,未受污染土壤的地下水在流动过程中也可以向该可控渗透系统内部流动,此时的液体流动方向便是从壳体液孔一111进入渗透机构1内,并从壳体液孔二114排入至该可控渗透系统内。上述描述中我们可以得知,该种渗透机构1采用的渗透机构壳体11可以通过开设的壳体液孔一111和壳体液孔二114实现液体的正、反向流通;

需要重点说明的在于,当控制了壳体液孔一111和壳体液孔二114的开与闭,或使得两者能够连通或无法连通,便可实现第一调节状态和第二调节状态的变换。一般来说,于实作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案实现上述目的,举例来说,可以通过转动渗透机构壳体11实现壳体液孔一111和壳体液孔二114均不与地下水接触,这样一来,便阻断了地下水唯一的流通方式;或者,可以将每个所述的壳体液孔一111和壳体液孔二114独立设置成可以电控开闭的控制阀,这样,仅通过控制阀门的开合便可以实现第一调节状态与第二调节状态的变换,此处不对采用的方式作出具体限定。

在第一调节状态时,液体通过液孔渗透至修复剂中并从墙体6的一侧渗透至墙体6的另一侧;

这里,本领域技术人员即可理解为,于墙体6的两侧分别是受到污染的土壤区域和未受到污染的土壤区域,不限定其具体流动方向,即,可以是受到污染的土壤区域内的地下水流入至未受到污染的土壤区域内,或,可以是未受到污染的土壤区域内的地下水流入至受到污染的土壤区域内。结合实施例一中的两种可控渗透系统采用的布局结构可知;

当采用环形包覆的系统结构时,可以存在两种情形,即可以是受到污染的土壤区域内的地下水流入至未受到污染的土壤区域内,或,可以是未受到污染的土壤区域内的地下水流入至受到污染的土壤区域内;

当采用单一连续的墙体结构时,可以存在一种情形,即只能是在地下水的流动性作用下受到污染的土壤区域内的地下水流入至未受到污染的土壤区域内。

在第二调节状态时,所述液孔闭合或将该渗透机构壳体11调节至预设位置以驱使液体无法通过液孔渗透至修复剂内;

结合本实施例中上述的说明可以得知,控制壳体液孔一111和壳体液孔二114的位置关系便可实现第二调节状态的设置,可以采用控制阀的方式实现液孔的闭合,或,通过转动渗透机构壳体11实现壳体液孔一111和壳体液孔二114均不与地下水接触。

实施例四:

请参见图1和图7,上面的实施例给出了地下水渗透过程中的第一调节状态和第二调节状态时的说明,下面的实施例将对渗透机构1如何实现第一调节状态和第二调节状态作出进一步的结构说明,请参见图1和图7:

所述渗透机构1还包括有安装在渗透机构壳体11顶部的转动机构3,该转动机构3用于驱动所述渗透机构壳体11转动并调节液孔所在位置以驱使渗透机构1处于第一调节状态或第二调节状态;

渗透机构1的主体部分为伸入至土壤中的渗透机构壳体11,所述的转动机构3为了实现人为可控的调节作用,一般可以将其设置于地面以上,同时渗透机构壳体11的上端部也可以露出于地面,以方便操作人员于渗透机构壳体11的顶部实施修复剂的更换或其它维护操作;

于实作中,为了保证渗透机构壳体11可以在转动机构3的作用下实现转动,所采用的渗透机构壳体11可以是圆柱体光面结构,于光面的两侧侧壁上对称地开设有壳体液孔一111和壳体液孔二114;所述的转动机构3可拆卸式的与渗透机构壳体11连接;

举例来说,所述的转动机构3包括有一连接渗透机构壳体11顶部的连接件,该连接件可以是适配渗透机构壳体11直径的圆柱体结构,还包括有一电机(图中未示出),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的连接件,以驱动所述的连接件转动,从而起到转动渗透机构壳体11的效果;具体来说,在位于连接件的下端面还固接有沿其圆周向环形布置的齿形二31,与之适配的是,在位于渗透机构壳体11的上端面环绕开设有与所述齿形二31适配的齿口112,这样一来,便可通过齿形二31与齿口112的配对完成拆卸式连接,同时,由于连接件仅动过转动便可驱动渗透机构壳体1转动,无需在其它方向施力,因此,该种齿形与齿口的配合连接方式可以实现稳固且快速的配合连接。

实施例五:

请参见图7,于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可以将渗透机构1逐层布置的结构,采用了三个渗透机构1,并于最上端的渗透机构1的顶部安装有转动机构3,三个所述的渗透机构1由上至下分别为上层渗透机构101、中层渗透机构102和下层渗透机构103,不同的在于,上层渗透机构101和中层渗透机构102采用的渗透机构壳体11结构相同,于其渗透机构壳体11的上端边缘处形成有环形布置的齿口112,于下端边缘处形成有环形布置的齿形一113,而下层渗透机构103的渗透机构壳体11的上端边缘处形成有环形布置的齿口112,但下端边缘处为平口,这样,通过上、下的齿口以及齿形配合便可实现多层布置的渗透机构连接,需要说明的是,于本实施例中,采用说明的上层渗透机构101、中层渗透机构102和下层渗透机构103仅用于说明其部分对应的数量关系和连接关系,于实作中可以采用两个渗透机构1或四个渗透机构1,但不限于此。另外,在上、下层叠布置后需要保证所开设的液孔均位于对应的一侧。通过转动位于上层渗透机构101顶部的转动机构3便可将该多层的渗透机构1调节至第一调节状态或第二调节状态;

需要指出的是,在调节至第一调节状态时,所述的液孔均正对于地下水的流通方向,在调节至第二调节状态时,所述的液孔均指向墙体6的内侧或液孔采用阀门时均闭合。

实施例六:

请参见图4-6,为了便于修复剂的使用和更换,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容置修复剂的修复剂装置2,更具体的来说,于渗透机构壳体11内容置的修复剂通过采用的多个独立的修复剂装置2实施便捷式的容纳。这里,所述的渗透机构壳体11内具有容置该修复剂装置2的通孔,一般来说,所采用的渗透机构壳体11为圆柱体结构,其内部的通孔也同样适配性的设置为圆孔结构,因此,为了实现容置该修复剂装置2,所述的修复剂装置2由可供液体渗透的渗透网21呈环形结构布置,并于渗透网内形成有用于填充所述修复剂的容置空间。需要指出的是,采用的该种修复剂装置2容置于渗透机构壳体11内后,将其通孔沿着轴向高度填满,地下水从一侧的液孔进入后经过该修复剂装置2的修复处理并从另一侧的液孔流出,需要指出的是,该种修复剂装置2的渗透网21上形成有密布的孔洞211,以驱使液体能自由进出其内部,同时可以包裹住修复剂材料,防止其泄露。为了实现于渗透机构壳体11内部稳定安装该修复剂装置2,为此,在将渗透机构壳体11装配至预设位置后,于其通孔的中心部环形布置多个支撑杆202,该支撑杆202的长度贯穿整个渗透机构1的高度并延伸至其上端部,同时,多个支撑杆202用于限定位于修复剂装置2环形结构中心处所形成的透液中心孔一23,于安装过程中,通过将修复剂装置2的透液中心孔一23套至支撑杆202的外围,便可沿着渗透机构1的高度将多个的修复剂装置2沿着支撑杆202逐层投放于渗透机构壳体11的通孔内;

另外,于修复剂装置2的透液中心孔一23内壁还设置有水质检测器4,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地下水液体经过了修复剂装置2一侧的部分,进入透液中心孔一23后再从另一侧渗透出,因此,位于透液中心孔一23内的液体水质情况可以作为样本采集其相关信息,一般来说,水质检测器4可以宏观的反映出经过渗透机构1处理后的水质情况,因此,于透液中心孔一23内安装水质检测器4便可有效的实现信息采集;需要说明的是,于渗透机构1所有修复剂装置2的透液中心孔一23在一个高度上构成有透液中心孔柱一231;同时,由于地下水位于不同的深度位置,其污染状况会存在差异,因此,所对应深度的透液中心孔柱一231中的水质会存在处理后的效果差异,为了有效的检测不同深度透液中心孔柱一231内的水质情况,可以在透液中心孔柱一231内延其高度方向均布多个水质检测器4,以实现更加有效全面的检测;

修复剂装置2的独立便携式设计不仅有效的解决了修复剂的装填容置问题,同时可以方便操作人员有效的实施更换,其实施更换的方式如下:

首先将该渗透机构1的渗透机构壳体11调整至第二调节状态,在该状态下,壳体液孔一111和壳体液孔二114均处于闭合状态,因此,此时的渗透机构1处于未处理修复地下水状态,内部的地下水也不再流动,然后,将位于渗透机构1顶部的转动机构3拆卸开,使得修复剂装置2暴露于视野中,并使用吊装工具,例如勾抓、牵引绳等,将位于内部的修复剂装置2依次吊装出,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更换过程中,可以是将部分的修复剂装置2吊装出,也可以将全部的修复剂装置2吊装出,这里不做具体限定,吊装后,再将新的修复剂装置2逐个放入即可。

实施例七:

请参见图8-10,为了实现对该种渗透机构1的多级调节,即在控制壳体液孔一111和壳体液孔二114的基础之上,能进一步的控制地下水于渗透机构1内部的流通,为此,在所述渗透机构1内还设置有调节件5,该调节件5设置在透液中心孔柱一231内,所述调节件5用于控制渗透机构中的液体从墙体6的一侧渗透至墙体6的另一侧或将液体滞留于渗透机构1中;

具体的来说,所述调节件5设置为圆柱体空心结构,于调节件5的两侧壁上分别开设有用于控制液体流通的渗液通道一51和渗液通道二53,其原理相较于渗透机构壳体11近似,均是使渗液通道一51和渗液通道二52连通,多层所述的调节件5均在其所在层级空间具有独立可控制的并允许液体通过渗液通道(所述的渗液通道为渗液通道一51和渗液通道二53)渗透的第三调节状态以及不允许液体渗透的第四调节状态;在位于调节件5的轴线上形成有空心的透液中心孔二52;举例来说,在处于第三调节状态时,地下水液体从修复剂装置2的一侧进入渗液通道二53,而后进入透液中心孔二52内,再从渗液通道一51处流至修复剂装置2的另一侧,同理的,也可以是,地下水液体从修复剂装置2的一侧进入渗液通道一51,而后进入透液中心孔二52内,再从渗液通道二53处流至修复剂装置2的另一侧;在处于第四调节状态时,液体无法自由流动于渗液通道一51和渗液通道二53之间,因此,地下水无法通过修复剂装置2;

这里,采用的调节件5可以进一步的理解为用于控制修复剂装置2是否能实施对地下水修复的控制性结构;

所述的调节件5设置为圆柱体结构,其外缘轮廓适配于透液中心孔柱一231的内径大小,且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调节件5可以通过旋转实施第三调节状态和第四调节状态的变换,但不限于此,其调节的目是用于闭合渗液通道一51和渗液通道二53,换句话说,只要关闭渗液通道一51和渗液通道二53也可以实现第三调节状态和第四调节状态的变换;举例来说,当采用的渗液通道一51和渗液通道二53均设置为电控的控制阀门,便可实现上述效果;

为了适配调节件5在转动后处于第四调节状态下时,修复剂装置2能确保地下水无法流通,为此适配采用的修复剂装置2作出如下结构的改进:

请参见图4和图6,所述的修复剂装置2在实施例五的基础上作出了进一步的改进,于该环状结构的修复剂装置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阻挡液体通过的隔挡部22,两个对称设置的隔挡部22在同一直径方向上,并将渗透网21所包裹的修复剂划分为两个对称的修复剂区域,分别为第一修复剂区域24和第二修复剂区域25,需要指出的是,当调节件5设置在由透液中心孔一23构成的透液中心孔柱一231内时,在转动调节件5并使其处于第四调节状态下,此时的渗液通道一51和渗液通道二53均分别正对于两侧的隔挡部22的内壁,这里,本领域技术人员即可理解为,当转动调节件5至第四调节状态时,由于渗液通道一51和渗液通道二53均无法连通第一修复剂区域24和第二修复剂区域25内的液体,这样一来,便可通过该调节件5和两侧的隔挡部22将所述的修复剂装置2从中间分隔开,以达到阻断液体流动的效果;当处于第三调节状态下时,仅需要转动该调节件5,使渗液通道一51和渗液通道二53均指向两侧的修复剂区域(即第一修复剂区域24和第二修复剂区域25),便可以实现液体的渗透和净化;

另外,所述的调节件5中心部所形成的透液中心孔二52内可以安装有多个的水质检测器4,其布置方式和原理均与实施例五中的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实施例八:

请参见图11-14,渗透机构1在伸入地下土壤后,由于地下水位于不同深度位置或层级(这里的层级可以理解为人为划定的不同深度区域的地下水范围,不特定具体数值)的污染程度会有不同,为了能够有效控制各个深度位置或层级的地下水渗透净化效果,以便提高人为的控制性和渗透机构1本身的使用性能,为此,调节件5沿着容置修复剂的空间高度由上之下逐层布置有至少两个,且各个调节件5均可独立的实现转动调节,这样一来,便可有效的实现对不同深度位置或层级的地下水的渗透净化;

举例来说,多个所述的调节件5均由相同结构的调节件壳体54构成,于调节件壳体54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渗液通道一51和渗液通道二53,以采用的数量为三个来说,由上至下包括有上层调节件501、中层调节件502和下层调节件503,三个调节件5于同一轴向安装在透液中心孔柱一231内,通过转动不同的调节件5以达到在调节效果,更具体的来说,三个调节件5均逐层套接,并由位于顶部的转动组件55实施转动控制,当然,这里为了独立控制三个所述调节件5的转动,也可才用其他的驱动结构以实现相同的效果,这里不做进一步的限定;

下面,将以其中一种结构形式详细描述三个调节件5是如何实现独立控制转动的:

如图12所示:

包括有上层调节件501、中层调节件502和下层调节件503;

所述下层调节件503设置为近似于圆柱的柱状结构,所述的透液中心孔二52形成于该下层调节件503的中轴线上,并贯通设置,于下层调节件503的下部形成有第三渗透部5032,在该第三渗透部5032的两侧分别沿其高度方向均布有多个调节件底层液孔一513和调节件底层液孔二533;于下层调节件503的上部形成有用于套接中层调节件502的第三连接部5031,该第三连接部5031为圆柱结构,于两侧分别开设有液体通道,包括有位于调节件底层液孔二533同侧且由下至上开设的第五液体通道5035和第三液体通道5033,这里,所述的第五液体通道5035和第三液体通道5033均沿着第三连接部5031的竖直高度开设,于第三连接部5031的另一侧相应的对称开设有由下至上开设的第四液体通道5034和第六液体通道5036;位于下层调节件503的顶部沿其上端口边缘处向外弯折设置有第三把手553,该第三把手553为转动组件55的一部分,并用于实现对底层调节件503的转动;

所述中层调节件502设置为近似于圆柱的柱状结构,其竖直轴向形成有用于套接在第三连接部5031上的第二通孔5023,于中层调节件502的下部形成有第二渗透部5022,在该第二渗透部5022的两侧分别沿其高度方向均布有多个调节件中层液孔二532和调节件中层液孔一512;于中层调节件502的上部形成有用于套接上层调节件501的第二连接部5021,该第二连接部5021为圆柱结构,于两侧分别开设有液体通道,包括有位于调节件中层液孔二532同侧且沿第二连接部5021高度方向开设的第一液体通道5024,以及位于调节件中层液孔一512同侧且沿第二连接部5021高度方向开设的第二液体通道5025,所述的第一液体通道5024和第二液体通道5025均连通第二通孔5023;位于中层调节件502的顶部沿其上端口边缘处向外弯折设置有第二把手552,该第二把手552为转动组件55的一部分,并用于实现对中层调节件502的转动;

所述上层调节件501设置为圆柱结构,其竖直轴向形成有用于套接在第二连接部5021上的第一通孔5012,其主体结构为圆柱结构的第一渗透部5011,在第一渗透部5011的两侧分别沿其高度方向均布有多个调节件上层液孔一511和调节件上层液孔二531,位于上层调节件501的顶部沿其上端口边缘处向外弯折设置有第一把手551,该第一把手551为转动组件55的一部分,并用于实现对上层调节件501的转动;

通过上述的上层调节件501、中层调节件502和下层调节件503装配后,即可实现通过第一把手551、第二把手552和第三把手553对其分别的转动控制,以驱使上层调节件501、中层调节件502和下层调节件503均可分别调节至第三调节状态或第四调节状态;

为了保证调节件5的整体结构稳定性,以及便于装配至透液中心孔柱一231内,采用的第一渗透部5011、第二渗透部5022和第三渗透部5032均为相同的外径尺寸;

如图11所示,如果需要实施对中层调节件502的转动,即可转动第二把手552,此时,位于中层调节件502所在深度的地下水无法通过调节件5实施渗透处理。

实施例九:

请参见图13-14,为了有效的检测到位于多层的调节件5内的不同层级的液体水质情况,于透液中心孔二52的三个高度层级区域分别安装水质检测器4,分别是高度位置对应上层调节件501的第一水质检测器41、高度位置对应中层调节件502的第二水质检测器42以及高度位置对应底层调节件503的第三水质检测器43,通过水质检测器的分级检测,可以确定位于不同层级处的调节件5的水质情况,从而针对性的控制其处于的第三调节状态或第四调节状态,有效的提高了地下水的修复效率。

实施例十:

请回见至图5,于本实施例中,在相邻的上、下修复剂装置2之间还垫设有间隔层201,该间隔层201采用疏水性材料,可以有效的防止进入修复剂装置2内部的地下水因毛吸作用向上层流动,有效的保证该种修复剂装置2构成的系统的使用稳定性,同时在应用于上述其它实施例中,可以确保地下水的流向稳定,确保了水质检测的准确性,进一步的提高了该种可控渗透系统的使用效率。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