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装置记录:如安装日期及气候,接头或终端设计型式,绝缘剂.种类及加热的温度;
g.现场安装情况,如电缆线弯曲半径大小、终端装置高度,三相单芯电缆线的排列方式接地情况,埋设方式、标高,盖板位置等;
h.周围环境:如临近故障点的地面情况,有无新的挖土、打桩或埋管等工程,泥土有无酸或碱的成分,是否夹杂有小石块,附近地区有无化学工厂等;
i.校验记录:包括试验电压、时间、泄漏电流及绝缘电阻的数值、历史记录。
(2)制定电缆线事故反措
1)使电缆线适应电网和用户供电的需求。对不适应电网和用户供电的需求的电缆线线路,应有计划实施更新改造。
a.电缆线线路事故频发,绝缘出现明显老化;
b.电缆线导体截面较小,不能满足长期负荷电流和短路容量;
c.电缆线和附件的绝缘水平低于电网的绝缘水平;
d.电缆线的护层结构与电缆线线路的运行环境不相适应等。
2)改善电缆线线路运行环境,消除对电缆线线路运行构成威胁的各种环境影响和其他影响因素。
a.依法健全电缆线护线制度,防止机械外力损伤;
b.防止户外和户内终端污闪或电晕放电;
c.防止电缆线遭受热机械力震动、地沉的损害;
d.防止电缆线金属护套遭受化学腐蚀和电解腐蚀;
e.防止电缆线终端和接头接点过热;
f.电缆线密集处的整治,防止“交流电蚀”和避免故障时影响相邻电缆线;
g.防止电缆线外护套和金属护套虫害;
h.应用先进产品,淘汰落后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