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金属回收 > 正文

海外并购切忌“不差钱”“有胆量”

谢家智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目前,谢家智还担任重庆市金融学学术带头人,重庆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中国保险学会理事,重庆市金融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开发金融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分行财务顾问;《改革》杂志特邀编审;《重庆社会科学》杂志学术顾问。

海外并购切忌“不差钱”“有胆量”  第1张

力拓案爆出之后,立刻在业界和经济领域引起了轩然大波。力拓案有什么更深层次的背景?它给中国企业什么启示?今后,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之路该怎么走?

面对一系列的疑问,17日,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国内知名金融学专家谢家智接受本报专访,对力拓案进行详细解读。

力拓案是收购失败的后续

“其实,力拓案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应该是中铝收购力拓的后续。”谢家智开门见山,直接点出力拓案的背景。

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沉重打击相下,澳大利亚力拓公司背上了390多亿美元的债务,当时深陷财务危机绝境。在力拓日子难熬之时,中铝慷慨解囊并购力拓。

不过,随着澳大利亚国内经济的回暖,其国内的资产价格上涨,企业开始惜售资产;而股价的上涨,让力拓的债务减轻,再融资也变得容易了很多。于是,原本就不甘心被收购的力拓,不仅彻底反悔,还联合必和必拓一起拉抬中国进口铁矿石的价格。

“在中铝收购力拓事件中,力拓很不仗义,中铝和中国的钢铁企业是彻头彻尾的受害者。”谢家智说,力拓案被曝光,查明中国连续6年谈判失败,其间铁矿石进口价大涨400%,中国钢企为此多支出了7000多亿元,相当于钢企同期利润的2倍多。

对于愈演愈烈的力拓案,谢家智教授认为:海外收购应该是市场行为,不宜掺杂政府元素。

“我不主张猛烈炒作力拓案,把它无限放大,这对双方都没有好处。”谢家智说,中国企业走向国际才刚刚开始,我们在打击“家贼内鬼”的同时,要完善各种制度、法律,熟悉国际游戏规则。中国企业不仅仅要顾及短期利益,更应该看重长远利益;不仅仅要输出资金,还要输出软实力;以大度、重信誉、负责任的良好形象征服全世界。

海外并购要学得聪明些

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知名企业备受打击而资产暴跌,而在强大的外汇储备支撑下,对中国企业特别是国企来说,这无疑是百年一遇的海外抄底良机。

“但是,中国企业在海外收购过程中,不要一味‘不差钱’、‘有胆量’,更重要的是要学得聪明些!”谢家智提醒说。

谢家智举例:2005年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2009年中铝收购力拓;TCL收购汤姆逊;上汽收购韩国双龙汽车……这些或失败或经营不善的海外并购案表明,由于策略、人才、经验、制度、机构以及投资方式的缺失,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谢家智教授总结出以下教训和启示:一、提升海外并购竞争力。海外收购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宗教、专门知识和人才各个领域,中国企业在下手前,应该制定详细的计划和策略。二、收购要讲策略,强化商业手段淡化国家因素,必要时引进有经验的高级人才来操作。三、避免从众心理、扎堆出击。谢教授介绍,2008年,中国有205亿美元涉足了海外收购,6年增长了100多倍。此外,收购领域主要集中在矿产、能源等领域,主要集中在澳洲等少数国家,这引起了一些国家的不安和担心。四、在海外的投资运作中,要创新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鼓励、运作和包装民营企业,不要一味的运用并购的方式,可以进行合资、合作,形成共同体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