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产品 > 正文

教学:和谐学校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教学:和谐学校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第1张

中国教育报/2007年/8月/28日/第004版读者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基础与中心,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教学方式方法、课堂氛围、教学空间的仪器设备等教学全过程的所有因素和细节,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教学应是和谐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活动和过程。

教学:和谐学校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焦天民王培峰和谐学校文化是和谐学校建设的源泉、动力和支撑。目前,在和谐学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着诸多迷惑和问题,期待认真审视与科学回答。

审视:当前和谐学校文化建设的现状与误区和谐学校文化建设就是力求在学校时空的所有因素中贯穿和体现和谐学校精神,弘扬和谐的价值理念。它涉及学校时空的所有因素。近来,我们在对一些学校的调研中发现,和谐学校文化建设大多停留在校长、团队、工会、班主任或学生管理等某些部门和人员的职责范畴,局限于师德教育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制度建设等领域,而与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不甚相关;其做法也大多仅仅是开展一些读书、美化校园环境等活动,存在着学校文化建设与教学相割裂的现象。

更有甚者,一些学校不是内源于学校实际建构,而是简单移植他校的做法。

这种将文化建设与教学相割裂的做法,隐含着以下几种前提性假设:**,认为和谐学校文化建设仅是学校管理的职责范畴,而与教学无关或相关不大;第二,认为和谐学校文化建设是外烁的,而不是内源于学校实际建设、培育的;第三,认为和谐学校文化建设是以理性知识“传授”

和规范“约束”来建构的,且主要存在于外显的知识形态中。

显然,这种认识和做法不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首先,就教学知识的主要载体一课程而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与和谐学校文化建设密切关联。其次,教学组织形式、师生关系、教学思想、价值观念、教学方式方法等教学活动时空的全过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是建设和谐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譬如,平等的师生关系蕴含有“尊重、民主”的和谐学校文化特性。再次,和谐学校文化本质上是精神性的文化存在,而不是理性知识或规范要求的外显知识形态。根据“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和谐”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的价值追求和思想文化理念。所谓和谐学校文化也就是以和谐为价值取向,以倡导、阐释、传播、实施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性状和现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学校教育中的实践和体现。它是从和谐的价值立场对学校文化作出的质的规定和描述。其核心是崇尚和谐理念,弘扬和谐精神,倡导和谐学校的理想和信念。它本质上属于精神文化,渗透和体现在学校的环境、设施、制度、管理、人际、教育教学等所有方面。它内在于师生的心灵,是师生在长期的学校生活中以和谐价值观实践、体验、追求与积淀的结晶。这就决定了和谐学校文化建设只能以生命体验去唤醒、建构,而不能搬运、移植。

教学: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活动和过程从哲学基础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奠定了教学活动中建构和谐学校文化的内在依据。和谐学校文化不可能离开学校的人、事、物及其活动而单独存在。和谐学校文化建构必须依托一定的物质形式和活动。例如,师生、学校建筑、物质设施以及制度、管理、学校活动(包括活动内容与方式、方法、手段)等学校时空的所有因素。其中师生的因素是*有活力的因素,师生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思想意识、情感态度、行为倾向尤其是价值观念,起着核心的作用。教学活动第1页共3页是师生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伦理道德、思想意识、情感态度等*富集的、*稳定、*基本、*为常见、*生动、*重要的学校活动。因此,教学应是和谐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活动和过程。

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建构和谐学校文化也是教育教学活动本质的使然。教学实质上就是一种文化存在,它*终以文化的形式影响学生。它对学生的影响可有两个层次和形式:一是以文化的外显知识形态(即物质形态)影响学生;二是以知识的精神意义以及教学思想、价值观念、师生关系、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空间的仪器设备等所折射出的深层的、潜在的精神意识和品质影响学生。前者可谓文化知识。后者不在于传递知识,而在于“唤醒生命”、“催发灵魂”、“陶冶性灵”,是“教育之根”和“文化之根”,可谓内在于生命本质的精神文化。事实上,这两者都不同程度地蕴含在教学中,不过它们在不同教师的教学中彰显的比重有所不同。好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得到了文化知识,更得到了精神文化的养育,体现出“教学是师生高尚的精神生活”的本质内涵。同时,从素质教育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来看,和谐是教学的应有意蕴,和谐的文化是素质教育教学应有的价值追求。

将教学作为和谐学校文化建构的基本形式,还有着以下几个现实因素:**,学校以教学为主,教学在学校活动中所占的时间*多。同时,在学校各项活动中,教学以课堂和课时为时空单位,计划性强,目标明确,组织程度高;第二,师生在学校生活中有近80%的时间在教学活动中度过,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主要形式;第三,教师参与的面广,涉及班主任、学科教学和学校领导。就学科教师而言,有善于逻辑理性思维的数学教师,又有激情洋溢极富人文情怀的语文教师、关怀备至的生活教师、工于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的政治教师,更有精于管理的教导主任、团队干部以及负责宏观决策的校长等。所有教师都有着较高的思想政治与业务素质,有着共同的教育使命和责任,却又各有不同的学科优势和专业技能以及人文素养。尤其是他们有着丰富的、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对引领广大师生在学校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思潮有着独特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如果他们形成统一的教育合力,那么教学对和谐学校文化的建构无疑是一股巨大的推动力。

同时,从辩证法的哲学基础看,和谐的本质就是对立统一、多样性的协调统一。和谐学校文化主要就体现在对师生不同文化价值观多样性的尊重、包容并协调统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识,生成自觉的和谐学校主流文化。

不同课程和学科以及不同师生、不同教育理念、不同资源和时空条件下的教学活动是复杂的、丰富的、多样的、绚烂多彩的,这正彰显出和谐学校文化建设深刻的内涵和广袤的前景。在教学中建构和谐学校文化充满着无限生机和活力,是当前推进和谐学校文化建设的新的生长点。虽然不同学校所坚持的和谐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但由于各校的教学及其存在的背景不同,便会有不同程度、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和谐学校文化,显示着不同学校文化的差异和特色。

教师:做自觉的和谐学校文化的建构者教学是和谐学校文化建构的基本活动和过程,和谐学校文化建构应源于教学本身。这就需要教师成为自觉的和谐学校文化的建构者、追求者。

首先,根据胡塞尔和哈贝马斯阐发的生活世界理论,和谐学校文化建构需要师生以生活的态度和方式赋予教学生活以和谐的价值和意义。师生应首先是学校长相厮守的生活者,而后才是工觉提升对和谐学校文化的理性认识,还要从批判反思的视角时刻对教学进行和谐文化的价值思考,从教学伦理上重新认识教学。如前所述,和谐是教学应有的一种品性,一种价值追求。教师应关心和谐文化的生成并以此激励学生、陶冶学生、催发学生。

教师成为自觉的和谐学校文化的建构者、追求者,必然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和教学专业素质。其中,在课程(教材)知识转化为富含文化因素的教学知识过程中,提升教师对和谐文化内涵的解读和重新赋予的能力,是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

课程(教材)知识不同于教学知识,课程(教材)知识是自在知识经过教育处理而转化的,第2页共3页虽然包含着一定的价值观、哲学思想、伦理和审美情趣等文化信息,但这些文化信息是编者赋予的,具有统一的社会文化工具角色和品质。教学知识是课程(教材)知识的教师个体化实践,具有远远大于课程(教材)知识的文化含量。其一,教师在解读和传授课程(教材)知识时,根据自身的教学思想、价值取向、伦理观等价值思考,教学技能、教学艺术风格等个体化倾向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资源条件等而再造新的知识(教案就是一种体现),重新赋予课程(教材)知识新的文化内涵。同时,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学习的知识已不是课程(教材)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学习方法等个体化心理矛盾运动加工后而重新赋予意义的新知识,具有新的文化内涵。其二,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教学方式方法、课堂氛围、教学空间的仪器设备等教学全过程的所有因素和细节,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教学知识含有的文化信息,是师生自主创新的、个体化的。因而,它*易为学生接受,对学生的影响力度和深度都很大。可见,教师应重视以和谐的文化价值观和态度解读并赋予课程(教材)知识以和谐的文化内涵,激发和张扬教学活动中蕴含的和谐文化精神;同时,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这是在教学领域建构和谐学校文化的根本,也是对教师教学素养的检视。

失去和谐文化滋润的教学,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对身心的一种摧残和迫害,同时也失去性灵和活力。譬如,应试教育教学忽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学生身心成长的不和谐,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再譬如,数学教学如果不能让学生在数学运算中获得公式、定理等数学知识与逻辑、理性等数学精神和谐统一的内心文化体验,则数学知识就是“死知识”,“死知识”的学习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包褓”和学习痛苦的“孽缘”,数学教学也就成了堆积符号的训练。其实,教师的职责不止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更在于让学生在知识学习中体验到知识与精神与身心成长的和谐状态,领悟和谐的精神力量,努力践行以和谐的文化价值观对待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第3页共3页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