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没迎来世界末日,熙熙攘攘了一年多的超极本(Ultrabook)依然亮着红灯。在超极本之前,英特尔在移动平台最成功的作品是“迅驰”。现在,英特尔迫切希望超极本成功,但消费者不买账。
我尽可能地支持了几回,前后推荐几位朋友购买惠普过分超极本,还有就是大家都知道的X1Carbon,上文已经提过“错爱转手”了。
在百度搜索“超极本低于预期”,显示在首页的第5个结果是新浪科技10月2日的一篇文章:
“由于糟糕的营销和高昂的价格,调研公司iSuppli周一将今年的超极本(ultrabook)全球销量预期下调了50%。”
我赞同糟糕的营销和价格是超极本销量低于预期的主因,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各品牌商的创新能力不足。从侧面来说,是Wintel联盟的失败。
错误营销:超极本不是笔记本
早在超极本的定义完成之前,英特尔就开始宣传全新的,所谓革命性的超极本,“超极本不是笔记本”是其要点之一,现在还可以找到不少围绕这个话题的文章。
某程度上我同意这种做法,一是利于加深消费者对超极本的认识,二是便于将超极本和传统笔记本区分开来,但对于一个绝对领先的业界领袖而言,就不见得恰当了。
土豆网科技7月底整理了一个视频《超极本不是笔记本你信还是不信?》,下面的评论很有代表性:
“中超不是中甲英超不是英甲这年头奥运会也改名得了改叫超奥”
“这种无意义的文字游戏,只有在大学里才有吧。。。在这里有啥好说的”
“番茄不是柿子。圣女果不是小柿子”
“尼玛都在是炒概念,超级本不是笔记本电脑难道是作业本?”
“本质是什么?用来干什么的?来决定是什么!什么超不超级本直接说超薄便携电脑就得了!”
“鸭子减肥你觉得还是鸭子不。傻蛋”
···
显然,超极本不是笔记本的说法让人反感、困惑。
错误定义:超极本对重量和屏幕无要求
再说直白一点,超极本就是英特尔拉着一众PC品牌生产的轻薄笔记本,目的是将苹果MacbookAir的市场占为己有。讽刺的是,去年上市的第一批超极本看起来和MacbookAir极为相似。
我们还是先来看看英特尔对超极本的规范声明:
基于2012年第三代智能英特尔?酷睿?处理器的所有超极本产品均应满足如下规范:
搭载英特尔酷睿处理器;
从深度睡眠状态7秒快速唤醒;
采用SSD固态硬盘(纯SSD存储或最少16GSSD缓存+HDD),实现更快的系统响应速度
显示屏14寸以下,整机厚度不超过18毫米;
显示屏14寸或以上,整机厚度不超过21毫米;
至少5小时电池续航时间;
采用Windows或者MacOS操作系统。
注:如按英特尔标准,MacbookAir和MacbookProwithRetina也属于超极本
让人失望的是,上述规范对超极本有厚度限制,却对重量和屏幕不作任何要求,至此我认为英特尔对超极本的定义意义不大,最终上市销售的产品也在宽松的标准下呈现两极分化。
一种是轻薄程度接近MacbookAir的超极本,新上市售价都近万元,代表作有9699元起的X1Carbon,9499元起的宏碁S7,而MacbookAir13寸(MD231)的官方建议售价是8888元,实际的成交价最高不过是7999元(以大电商中最高价的京东为例),通常消费者会愿意为苹果多花钱。
另一种是厚度在标准之内,零售价在4000元以上的超极本。
随着今年IVB处理器上市,各大PC品牌都有5到6个超极本系列,衍生出极其丰富的产品线,英特尔再归纳出变形超极本,触控超极本和传统超极本,哈哈哈哈!
选择多了,消费者却更不容易买到适合自己的超极本。
以平价的超极本为例,搭配小容量的SSD缓存+HDD的组合很可能性价比最差。我之前购买的惠普超极本是纯HDD的版本,因为我发现后来再加装SSD的成本低得多,性能也更好。
这样做的品牌商不在少数,为了加快降低超极本的售价,妥协的还不仅仅固态硬盘一项。
市面上超过半数的超极本净重超过1.5kg,更夸张的,还有一些14寸超极本超过2kg,华硕,新天下和宏碁都榜上有名;屏幕同样是让人费解的一方面,除了少数几个高端系列搭配1080P的屏幕,超极本的主要分辨率是1366X768,11寸是,12寸是,13寸是,14寸是,连15寸也是。
错误依赖:Windows8和触控技术
在PC领域,如果没有微软的支持,英特尔就像断了腿一样。随着Windows8的正式发布,各PC品牌开闸甩出一大批带触摸屏的超极本,有的还可以变形,英特尔的宣传重点也随之进化为“触控超极本,PC/平板二合一”。
现实是,消费者不会因为Windows8或者触控技术的到来马上购置新的笔记本,而且触控笔记本的用户体验也远不如广告描述的那么美好。
我试用过索尼Duo11和戴尔XPS12,抛开尺寸厚度带来的手感问题,触摸屏的命中率比想象中差得多,多任务切换的卡顿现象时有出现。我认为不全是MetroUI的关系,现阶段笔记本上的触控技术还没有真正成熟。
另外,超极本也不是变形金刚,为变而变带来的快感一过,马上就会打回原形。前几天的新闻提到MacbookAir明年不会换设计,是不是更值得我们反思。
不够专注,难以成功
毫无疑问,英特尔创造超极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过分妥协的标准没有真正的引领业界进入一场革命,超极本3个字的含金量也因此大打折扣。
既然把对手瞄准苹果,就更应该学会专注。现在,超极本充其量只是一个营销新词而已,如果要挑选笔记本电脑,还是要睁大眼好好对比。
近期我关注的电脑有宏碁S7和三星XE700T1C,真不觉得把他们归纳为超极本有多大魔力。
最后再提一个小小的建议,设计师试着先把充电器做小巧看看,这篇文章也是因为看到戴尔XPS12超极本傻笨的充电器才有感而发的,使得那篇SurfaceRT的文章继续跳票,Pro是不是马上也要到了。
iPhone5和MacbookAir45w充电器
本文的原标题是“超极本为什么难以成功“,总觉得有点武断,多少个成功是站立在失败尸骨上的,所以改成了现在的“为什么还没有成功”,至少在我的心底还有些期盼,超极本真的能扛起对抗MacbookAir的大旗,在不久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