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排灌站、水库、机井、沟、坝、涵、渠、圩等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主要类型,这些工程具有分布范围广、数量多、形式多样且规模小等特征,所以又称为小农水。近年来,“三农”问题越来越引起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小农水数量和建设投入资金不断增加,然而受多种条件影响使得工程建后管理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1)管理体制不完善、农户参与度低。小农水的主体为农民,农民的生产生活与小农水管理运行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农村水利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为依靠农民办水利和尊重农民意愿,然而由于农民参与认同度低且管理体制不健全,使得在建设管理时农民的主动性不高。在群众投劳、政府投资的传统模式下修建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由集体所有建成后的产权,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农民集体组织建设和管理的小农水主导地位逐渐退出,集体收益和农民分散经营间渐渐产生矛盾。对于小农水的管理决策农民不了解也很少参与其中,不再将农业水利基础设施视为与其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工程[3-4]。2)管理运行不畅,服务不到位。规范化、科学化工程管理体系在我国农村水利工程中还比较缺乏,部分水利工程存在管理责任不落实、管理主体不明确以及运营方式单调等问题,还未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机构和顺畅的管理机制,从而使得水利工程服务不到位、管理效率较低,对此农民存在较大的意见。“有人用无人修”和“有人用无人管”等现象在许多工程中较为常见,小农水可持续发展能力低且正常运行得不到保障,使得灌溉用水中漏、滴、冒、跑等现象普遍存在,进一步加剧了小农水老化失修的程度。部分地区甚至仍然采用串灌、大水漫灌等方式,农田用水效率低、输水损失量大以及水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突出[5]。3)基层水利员工素质参差不齐,工程管理效率低。近年来,为满足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发展需要,小农水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且工程项目逐渐增多,这对基层水利员工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文化程度不高、年龄结构偏大等为小农水基层水利管理组织中的普遍现象,部分基层水利站人员短缺且技术力量薄弱,从而对水利工程管理效率产生不利影响,难以有效提高服务管理能力。另外,有些水利管理结构既不属于事业单位、也不像企业单位,养老、医疗、编制及工资等问题严重影响着水利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这不仅严重阻碍了小农水的现代化发展,而且显著降低了工作效率[6]。4)重建轻管、发展失衡。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等属性在以往的水利工程建设中较为常见,因此在工程建设除就给定了阶段性、硬性指标,只要资金到位且列入规划就要投入实施,并要求在较短时间内能够立竿见影,快速发挥其功能效应。然而,对于工程建成后的管理往往需要投入较长时间,且涉及到的利益主体和部门较多,前期基础性准备多、见效慢。在小农水建设中许多地区普遍存在重建轻管、重大轻笑的现象,这不利于小农水建成后的运行管护[7]。
下一篇:美式家具的搭配